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神人相依,敬神怜神 (1 / 3)
卧榻,夜眠。脑海中浮现着是探访盘道山文殊寺的种种画面,想到盘道山文殊寺的倾圮或许是历史的必然吧,而其祖祖庭的变化,也确是信仰的迷失。
破晓,早早地起床,从柜上翻出史书,找寻我先民的信仰。从史书得知:“自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迦叶摩腾、竺法兰到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筑寺传教以来,佛教在山西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与五台县接壤的原平便是首当其冲,受其影响,原平社会的宗教气息也是相当浓厚的。”也难怪《重修盘道山文殊寺记》中会说盘道山文殊寺是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分衍。在原平“县域东西广一百九十五里,南北袤九十五里”的土地上,竟然存在着大小寺院88座。这还只是官方统计的数据,其余乡野小庙更是数不胜数,可见其时之盛况。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还是更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我开始对史书中的这些寺庙一一探查,当然,这些寺庙有的健在,而大部分已经倾圮,不过至少还有碑记留存,可窥其一斑。
在探查中,我发现,原平的信仰表现出与其祖庭迥然相异的特征。
从外在上来看,寺庙所供奉的神灵,当为各色宗教及各类民间信仰在寺庙内所塑造的那些具体的神像。但是这仅仅是表象,在未见到原平各类寺庙碑文之时,笔者也以为寺院所树立什么佛像或者神像,就是信仰什么这个神像或佛像所具象出来的某个佛或是神,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至少对原平人来说是这样的。
所有塑造出来的神像或佛像,都是表面的物象,在更深入的层面,原平境内诸多寺庙内供奉的所谓神灵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以大功德而享受供奉的;另一种是以神秘而享受供奉的。
《创建封孔子碑楼记》(元,赵惟贤)有云:“有无上之德,可以举莫大之名;有非常之功可以享无穷之祀”,这是原平民间对所谓神灵是否可以享受供奉的最明确的评判标准。即《重修五龙圣母歇马殿碑记》(大明隆庆二年,宣国士)中所谓“凡有功德于民者祀之,为民御灾捍患者祀之,以其荫佑国家福庇生民也”,以及《龙池重修碑记》(清道光二十六年,赵绍祖)中的“凡有裨于社稷,有利于生民则祀之”……。
在此标准下,明清时期有望享受供奉的神灵,必须是正神。即《广禅侯记》(明,无名氏)所云:“天道无私,而神灵有正,弥高举下,福善祸淫,作善除之百祥,作恶降之百殃,分司列载,各有主焉”;同时,也不必原先是所谓的神灵:《龙池重修碑记》(清道光二十六年,赵紹祖)云:“能出云为风雨,皆曰神龙为之”、《重修村东八龙王堂石鼓庙碑记》(清道光十一年,郑永修)云:“俗之祀雨师皆曰龙神”……。即供奉的对象要品行端正且要为百姓做出大的功德。
在明清原平民间信仰中有大功德而被供奉的神灵主要有三类:其一,宗教中的佛陀或玉皇这类的神灵;其二,在世时做出过极大贡献而被尊为神灵的历史人物;其三,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等。
宗教中的人物被祭祀在其他地方可能是正常现象,但是明清时期他们在原平民间又被重新解构与解释。《重修楼烦寺碑记》(清康熙**,王纬)云:“……识者恒讥之,谓其虚无寂灭,徒劳民伤财无为也,然不曰先王神道设教,使人入庙而思敬乎,盖人虽甚不肖,见其法像庄严,未有不口念陀佛,鞠躬顶礼者。亦以人为善去恶之心,不胜其畏祸求福之心,故假祸福之说,以劝善惩恶。则庙宇之设,岂于世道人心无裨哉。”在此,原平民间对于宗教的认识已经很清楚了,因此宗教人物被供奉主要是因为宗教文化的社会心理功用。
在原平民间供奉的历史人物有:一、赵武灵王《重修紫金山赵武灵王庙碑》(明,朱大统)云:“王胡服骑射,当姬末灭中山,光启土宇,筑城备胡,起代历阴山,大有造于代人之功,遂建庙而血食焉”;二、魏征《重修唐魏郑国公庙碑》(明,靳瑄)云:“魏郑国公在唐时,常领兵御北,至此水艰,遂以剑插地,剑拔泉涌,以济军渴,后因以龙泉名也,其泉流汹涌,灌溉农田,利泽及于民,而后人遂建祠于泉之上,以彰其灵感,而为生民之御灾捍患焉”;三、孔子《创建封孔子碑楼记》(元,赵惟贤)云:“我夫子远贤于尧舜……其道大如天地,明如日月,信如四时,用如鬼神。俾终天地不可一日无以成历代帝王之轨范者,非有无上之德,非常之功,能若是之盛耶”;四、关公关二爷《重修关王庙记》(明,袁应春)云:“予平生钦仰关王,其忠义震耀华夷,其英灵乂安民社”[4]225、《重修关帝庙碑记》(清,贺谦)云:“自来臣而帝者,关圣一人而已。圣不自帝有帝之者,而圣乃帝,而圣乃以臣而帝,非僭也”。五、介子推,《石鼓神庙重修碑记》(清同治六年,赵心铭)云:“崞人之祀介公从所好也,……崞人重廉介而尚节义,而介公之廉介之事,……旧碑皆有之,吾亦信也”;秦将蒙恬、太子扶苏,蒙恬“御寇”,扶苏“至孝”,以别样的英雄形象与品德气质影响着当地的人文风气,受到百姓同情[7]。《重修崞山寺神庙碑记》(清,贾晖)云:“扶苏奉诏而死,死孝也,将军从太子而死,死忠也,……无论殁于此地不殁于此,而将军之忠魂冤气,自有不可殁灭于此土之人心者,宜其历千百年而奉祀欤”等有功德于百姓及国家之人,均尊为神灵。
在原平民间被供奉为神灵的基础设施主要是城池与山川:《重修城隍庙记》(明,薛敬之)云:“一都之城保障一都之民……隍即城下土也……皆土地也,故为土神”、《崞山神庙碑》(宋,张忱)云:“厥后,秉火驱蝗,雷雹御寇,去疫疾以护民,兴云雨以救旱,必自此山出焉,可谓有利于民矣,于是一方之民,春秋所报,来格来享。”
以上或宗教人物,或历史功臣,或城池山川,皆因有功德于民,而被原平人民供奉为神灵,血食之。
在原平民间信仰中,除因有功德而被尊为神灵外,也有因神秘与未知而被尊为神灵的物象。但是在原平,此类神灵的出现单纯是因为神秘和未知而被尊奉,而不是像别的某些地区那样由神秘与未知引发人民的恐惧才被尊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