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六章 一“拆”解千愁(下)
如前一章所述,我们那片2000年初旧区改造搬迁的人,都没有享受到特别优厚的待遇,当然相比现在而言的。无论是选择了拿房子还现金补偿的,基本都没有盈余的。而且那房子的,大多数都是一套,户口多的可能拿一套三四室的公共住房,少的也就一套两室一厅吧。至少我得到的消息是这样的。
像旧区或棚户区改造,不能说基本上了,应该是100%的户口属性都是非农业户口。那么是不是农业户口会享受更多的政策优惠呢?对不起,那也不是全部如此的,就是看……时间!根据我了解到的情况,就以公元2006年作为分界线吧。
我是公元2000年进入的高中,学校在浦东的一个郊区,算是个不上不下的区重点高中吧。我的同学大多都来自浦东的郊区,绝大部分都是当地的,还有一小部分是和我一样来自市区的,甚至还有其他郊区的。就以浦东花木、北蔡、还有部分市区的同学动迁经历来说吧。花木就是现在“世纪公园”的所在,我有个当时很好的同学,还是同寝室的,就是在2001年左右动迁分了新的房子。当时正值其他同学也经历这个“大潮”,相互之间难免都有交流。从他们的叙述上说,当时的政策更倾向“拆多少补多少”的政策,就是家里原本是多少的平方,那么拆迁之后就分给多少的平方。这对市区的同学是个不太好的政策,因为他们大多和我一样从棚户区的私宅搬出来的。那种私宅面积普遍不大,小的房间可能也就7~8个平米左右,一家三口往往补偿的面积还不够一套补偿房子的面积……那多出来的平方呢?就要以现金购买的方式来支付了,还会有一些按人头计算的动迁安置款,把它们都填进去可能也不够,特别是一些要求要置换大面积住宅的同学家,那就要用额外的存款去支付平方差的价格了。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政策都不如我奶奶那片能选择纯粹的现金补偿来的划算了。那么本就是农业户口,家里又有几亩薄田和宅基地的农村同学,在住房面积上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不是这个政策有很大的优势呢?令人尴尬的回答是……未必……特别是花木、由由、北蔡的同学们都有话说。他们的房子虽然大,但是补偿是有上限的。即无论私宅是“城堡”还是“地窖”,按户口每个人都有一个上限的“居住面积”,把每个人的面积乘上户口数量,那么就得出了总的可享受到的分配的住房面积。那么根据这个上限就要去选择房子了,具体三居室还是两居室或其他的,就看个人喜好了。反正肯定是选择超出总面积的划算,超出的面积方法同上,也需要自行购买平方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所有房产的面积超出太多,那么支付的费用也会更多。但是当时的动迁补偿款相比现在,真的不算多,所以几乎是所有的同学家长都是选择付费购买,金额没有盈余的。大多数都是选择了两套独立的房子。他们相比非农业户口的同学,唯一多出来的一部分收入,就是农业户口转非农户口后,每月可以领取的“补助”费用。当时也是四五百块钱每月吧,随着CPI的增长不知道这笔补助是否也跟着长了呢?这我就不知道了。
那现在谈谈公元2006年之后的动迁。也是以非农业户口为例,我夫人的某个同事的老住宅就在当时“高仿货”批发零售中心之一的七浦路上。是一套老式的一层半的小私宅,那剩下的半层就是阁楼了。听说是2008年左右,那里终于迎来了望眼欲穿的动迁。他们家算上父母和她的户口也就一家三口,因为老人早就离世了,事实上他们早就不住在那里了。而是搬迁到了祖父留下的老公共住房里生活,老宅就租给当地的零售批发商开沿街的门面了。他们的政策与我们相比有天壤之别,简直划算得不能理解。也是有拿动迁房和现金补偿两条路。不知道他们是如何与动迁组达成得协议,居然可以拿三套房。两套两居室的,一套一居室的,当时透露的消息是一共有三块动迁的安置房区域可以选择,分别是宝山罗店、松江新城、还有好像是闵行的浦江镇。还有就是现金补偿,按户口人头同时折算A类地区的市场价。两个条件都非常的优厚。最后他们一家拿了一套在杨浦区,两套在松江新城,居然还分两个地方,这和只能三选一的普遍做法不同,只能说他们的协商能力还有当时的政策是非常优厚的了。说到优厚,那就要分商业动迁还是市政动迁了。记得前几年吧,商业动迁被国家叫停了。但是在2006年左右,没有被叫停的前提下,商业动迁的条件比市政动迁更有利。开发商为了尽快动工,往往会对一些极个别“能扛”的钉子户开出更诱人的条件。我猜想他们一家可能是占了当时那股风潮的光。
再谈谈06年农业户口带宅基地的动迁情况。如果说上例就已经让人羡慕不已的话,那只能说这一个就是个传说了……确实他的确是传说,至今我知道的动迁“福利”中,就没有能出其右的了。长话短说,一家六口,总共九套房子。就发生在浦东的某个郊区地段,现在已经有九号线贯通了。他是我曾经的一个同事,人称“周千万”,当然远远不止这个身价。他父母、加他一家三口、加他的亲姐姐总共六口人的户口,除了人均一套之外,居然还能多出来三套。这怎么算都是不对的,一般父母两人算一套,夫妻两口算一套,孩子就算独立一套,还有她姐姐也算一套吧,相同条件下某位和他同村的同事就是这待遇啊。已经挺让人羡慕的了,他那多出来的五套又是怎么回事呢?每次问他,想学习一下“先进经验”,以备“不时之需”。而他呢,每次都是搪塞过去,终于有一次招架不住我们的软磨硬泡了,一番递烟倒水捏肩捶背之后……他招供说,他和他老婆假离婚,同时老爸老妈也离婚,还有他姐姐姐夫也离婚,这样最次就能保证孩子之内都能各分到一套房子。至于后面多出来的三套,他的说法是,离婚还要再婚的,那以后的老婆、老公、还有他老爸可能给他找的“后妈”都要有一套的独立房产。当时把我们笑得不行,知道这是他编出来的。但可以肯定的就是他那块地块的动迁当时就是商业动迁,而他呢肯定不是省油的灯。一定在动迁组至少在村子的某些领导层里有点“关系”,加上又能来事,所以受到了普通老百姓不能享受到的某些偏向了吧。听说他还曾经入股开过网吧什么的,估计营业执照什么的补偿应该也是算在其中的。当然假离婚的手段,甚至付钱假结婚的手段,在那个时候真的是屡见不鲜的。甚至更早的公元2000年左右,我奶奶家动迁的时候就有某个邻居用过了。现在这种手段都失效了,因为动迁政策中,这些近期离婚的都不能作为独立享受政策照顾的人员范围了。
现在的动迁,特别是在2008年之后的,明显没有之前那么“疯狂”了,感觉开始恢复了“理性”了。我身边最近动迁的一些同事们,就没有超过三套房子的,而且也是需要掏钱购买动迁房的,大多都是两套而已了。有一些是拿到巨额的现金补偿,毕竟2015年之后房子最近的一次房价翻倍。所以补偿多一点还是很正常的,毕竟购买也是要花钱的。就是再也没有出现过九套的传说了。甚至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方式,就是叫“移迁”,就是根据原来的房子情况,分给补偿的房子,只看户口的人头数量,夫妻加孩子一套,如果有父母的话,那就父母一套。多余的拆迁平方,根据人头数量给予每个人现金补偿。尽量做到动迁安置房加补偿款的总和,等于房产的估价总和。但是唯一的坏处就是,房源很单一,没有多余的地段可以选择,可能搬迁到更遥远的地方去。这种方式在上海的一些地区已经悄然实行了,标志着那个一“拆”暴富的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往回看,那个时期如火如荼的大动迁、高补偿的政策也有它的道理。因为城市化前,有许多的农业户口,那么多农民都是没有像样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再因为动迁,让他们失去了自给自足的农田,可能让他们的养老条件受到破坏和损失。为了适当弥补他们的损失,以房养老的政策对于失去土地的农民而言,有它实施的积极性。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我相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者都不会想到房价会在之后“一飞冲天”。原本是补偿性的动迁政策,原本是对于“弱势群体”的惠民政策,会间接的造就一批“新的房主”阶级,一个个都成为了好逸恶劳的“包租公”和“包租婆”。许多其中的“房二代”们再也没有努力工作、脚踏实地的精气神了,各种挥霍和放浪形骸屡见不鲜。我公司就有不少,他们的话说就是为了能有一个地方给他们缴纳“五险一金”,多少都无所谓,关键是为了老了之后能有退休金可拿。家里也不靠这点“微薄”的死工资养家糊口,更多的还是靠多余房子的“房租”来过活。这批人垄断了那么多的房源,但是最多也就两个小孩,那一定会有多余的房产,要卖就是二手房。加上一手新房的建造和售卖,那么将来的供应量可能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特别是房产税和遗产税的实施,这批人将是税收的重点对象。我个人估计可能房价在可预见的未来会理性回跌一点。但是也有太多**专家和经济学家说,一线城市特别是北上广深之类的,都会是人口的流入重点,新移民的涌入将会拉动当地的需求疲软。那么他们是不是考虑到,周边经济差异正在缩小,一些新的一线城市可能在将来相比传统的超大型的城市性价比更高呢?现在一些制造加工中心就已经搬离上海落户到长三角周边了啊。人家那里的生活成本更低一点,工作机会更多、竞争压力更小,为何还要挤破脑袋进北上广深呢?曾几何时的深圳还不是一个小渔村么?我倒是觉得曹德旺说的对:“都是富人把持着房源。穷人买不起,贱卖富人又不肯,那么他们只能卖给愿意接盘的富人。但是富人又不缺房产,那么结果就是卖不掉,不得不降价贬值,那么才会有穷人去买。所以房价迟早是会贬值的。”
都说日本经历了失去的十年,由于**泡沫破灭引起的。我觉得我们的泡沫也不比他们当年的小了。理性的房价应该是年收入的6~7倍,中国的现状是15~20倍了!但是经济承受不了一下子破灭的冲击,那可能是灾难性的崩盘了!但是居高不下,再用力“鼓吹”的话,那也是会被吹破的。比较理想的办法就是国家政府强调的“软着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把投入的热资都引导到我们需要的实体项目的发展上去。躺在房产证的兄弟**少买一辆豪车,少买一个包包,看看有当年学习过芯片专业的吗?捡起书本,或者试着认真地找份工作,衣食住行无忧的优越条件下,说不定精神上的满足能通过勤奋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呢?说不定打破光刻机技术垄断的“天才”在“房二代”的兄弟姐妹之中呢?也说不定。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