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 一“拆”解千愁(上)
“一拆解千愁,穷人‘翻身’靠动迁。”这句话许多人都听过,确实有部分人幸运地还被恩泽到了。但是我想说不是所有的上海人都是如此幸运的,事实上拆迁待遇在沪上是被区别对待的。首先要以时间来区分,而后是以户口性质,农业和非农的户口也是区别对待的。家里有没有宅基地?几亩地?然后就是不同的区县,政策导向也不同。不是所有穷人都能靠动迁“翻身”的。
我从出生到初中毕业,绝大多数时候是在爷爷奶奶家的老旧的私房长大的。在那里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曾经想过,如果我长大成人了,我和我将来的老婆住在哪间房间呢?隔壁还有叔叔堂弟一家,这半套还爷爷奶奶和爸妈,我和未来的老婆可能没地方住了呢……童言无忌,我还问了我爸爸这个问题。他老人家听后大笑不止,摸着我的小脑袋边开玩笑边说“小小年纪瞎操心个什么?这么早就想赶走爸妈吗?长大以后,工作单位会分配住房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很早我就记下了这句话。确实后来听说我爸妈的家就是妈妈单位给分配的,一套离外婆家不远的老式公共住房小区。虽然卫生条件都优于私房弄堂的,但是没有小伙伴和邻居可以一起玩耍,我还真不喜欢住那里。像我们家一样,当时享受到工作单位分配住房的邻居还不少呢。记得是九十年代的中后期,陆陆续续有一些小伙伴悄无声息地消失在我们玩闹的队伍中,一打听才知道他们父母带着他们搬迁到新家去了。当时连私人电话都十分稀罕,不是家家户户都装得起的,手机根本没有概念,所以他们如果搬走了,没有留下地址的话,那就彻底失去联系了。就这样消失的,太多了。所以在我的少不更事的那个时候,搬迁对于我和玩伴们来说绝对不是那么受欢迎的事情。
千里赴宴,终有一散。时光转瞬就到了九十年代末,那时正值我初中毕业考高中的时候,也是同时期,“坚持浦东改革开放一百年不动摇”的口号切切实实地让我感受到对于我生活的深刻改变……
一九九九年,居委大妈们开始张贴各种盖着章的动迁告示,犹如一滴水进了油锅,炸裂之声此起彼伏。街头巷尾大人们谈论的除了动迁就还是动迁,商量着如何与动迁组谈判,保证自家的利益最大化。但是不包括我家,因为爸妈和我的户口都不在奶奶家,那时爷爷早已经过世了,而妈妈已经享受了单位的分房福利了。所以老房的动迁,只和叔叔和小姑家有关系。我依依不舍的打包了书籍和生活物品,不得不跟着爸妈回到我自己公共住房的家中居住了。当时叔叔和小姑都十分兴奋,摩拳擦掌等待着动迁组来找他们谈判。从街坊邻居的表现就能判断一二,哪家得了实惠了,那么他们一定是守口如瓶,任凭关系再铁的邻居询问都只回答“都一样,差不多差不多。”那些“声振十里”的,并伴有谩骂甚至是摔碎东西的动静的,一定是和动迁组干上了,双方谈崩了!叔叔和小姑是典型的安分守己的人,当知道自己的估算不可能实现的时候,退而求其次加上一点点的甜头就能让他们满足和妥协了。爷爷留下的老私宅,最后在二零零零年头上,以十二万五千块“大洋”的价钱“卖”给了动迁组。这个价钱现在看来不高,甚至是难以想象的,但在当时应该说是中等的价格。因为我外公家,一套45平米左右的老式公共住宅才卖到五万块**。小姑作为姐姐,把五千块零头让给了家里排行最小的叔叔,叔叔带着奶奶和堂弟、婶婶,拿着六万五千大洋满世界找房子去了。小姑呢,拿着六万块和姑父去买他们的“二套房”去了。姑父是公务员,而且级别还不低,在一九九八年单位分房政策快停止前,终于分到了一套房子。那时分在了闵行区某地块,地铁一号线才通没多长时间,去一次感觉都能到苏州了……当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绝对是属于比较好的地段了,这当然是后话了。可惜了我爸妈,他们很早就把户口迁出了私宅,所以没有享受到动迁的“福利”……
叔叔和小姑后来分别都买到了浦东金洋和金桥地段,手上的钱根本不够,只能说按照两千年左右的房价,他们还差了几乎一半。那一半就只有通过正在兴起的“公积金贷款”政策向银行借了。叔叔买了套二手的三室一厅,小姑买了一套二手的一室一厅。听他们说当时每晚都睡不好,一睁眼就感觉有债要还的。这种心态在现在的我们看来简直不值一提,六七万的公积金谁还会当成个事呢?哪个不是背着几十上百万的房贷呢?估计当时的任何人,打死都不会相信,他们当时觉得买不起的房价会在十多年后连涨二十倍,甚至更夸张!几家欢乐几家愁……
这是当时最典型的老区和棚户区改造的动迁状况,房子小加人口少,一定是一地鸡毛享受得少的,就算不要钱拿房子,也是当时看来的“郊区”地界的。房子大人口少的,也不合算,因为补偿的平方的价格最多也就一两万了不起了。只有大房子,人口多的,最最划算,补偿得最多。但是也保不齐家里的兄弟**人心不齐、贪心不足,谁都不肯吃亏少拿,为此上演“全武行”的也不在少数……据长辈们和我和仅有的还有几个有联系的玩伴们的回忆,好像,应归可以说是肯定的是:弄堂里的“穷人”们,没有一个靠那次动迁“翻身”的。倒是“翻车”的有,不方便说是谁,但是某个大胆的邻居脑回路清奇!把动迁款在2000年的时候全部投入到股市,赶着“千禧年”的概念,想在股市大捞一笔!如果赌赢了,那就是几套房子的事情了。结果赶上了“宁广厦”事件,2000股市大跌!输了个精光,直到两年前他儿子结婚,才东拼西凑给孩子买了一套“经济适用房”,自己还是在外租房住。
衣食住行,最最普通的老百姓的需求,也是恩格尔系数的指标。而这个系数上花费的成本占总收入的多少比重,是判断贫富的重要标准。比重越高越接近贫穷,比重越低越接近富裕。我想大多数八零后,尤其是没有享受到“翻身”恩泽的一大批人,可能应该算是“贫穷”的那部分吧……
下一章接着介绍一些不同区县,不同条件下的动迁政策和轶事。看看多少人“翻身”把歌唱,多少人依然没有。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