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七章 1998·再次归来 (2 / 2)
额娘开始有点神秘莫测。她到处托人找纯蚕丝绸缎、纯棉布料还有各种名贵的刺绣专用丝线和工具。可她好像交给谁去具体办都不怎么放心,没过几天就没动静了。
有天晚饭后,妈妈对我说,如果不是给你添太多麻烦的话,你能带着我去找一找这儿比较有名气的根雕艺人嘛?我在这儿的街上逛了逛,发现这里的根雕很有品位。我想搞些带回去。
我说,当然没问题。你什么时候想去提前一天告诉我就得。
我早就知道在邻县蓝河峪乡有个绰号叫“魔鬼雕”的乡土根雕艺人,此人是本溪县高中老三届的,自幼喜欢画画,文革时期回乡当了农民,后又参军入伍。他姓吴,大名吴洪俊。不知怎么回事忽然就疯狂爱上了根雕。且很快就小有名气,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农民根雕艺术家,许多省内外的客商慕名而来,颇有名气不说,生意还非常好。因为一件小事我和他有了交集。大约是1991年秋天吧,他去市里买专用的雕刻工具,让小偷“惠顾”了。他站在长途客运车站门口,一脸的无奈。我看出了他的窘迫,就问他,这位老兄你遇到什么难处了?问明白了我就给他拿了几十元钱还帮他买了张返程的长途客车票。他没说什么,就问了我一句,你贵姓?我就报了姓名。他又问我说,那我怎么去找你?
我说,小事一桩,不必挂心。
他死活不肯,说,你不告诉我,这票和钱我就都不能拿了。说着就把钱和车票要往身边的候车座椅上扔。我只好说,你如果真想找我,就去HR县县城商业街找“满汉八旗饭庄”,问谁是柯图赫就得……
他第三天就来了,我请他喝了顿酒,就这样认识了。以后又有了些非常普通的交往,虽然不多,可彼此感觉都非常舒服,逢年过节互致问候,大事小情有来有往。彼此走得很热络。
我事先给他打了个电话,告诉他我有个台湾来的亲戚要找他,想在他那里预定些根雕,请他帮忙。他说,来吧,我随时恭候,自家养的溜达鸡儿炖纯野生的榛磨伺侯。
我和妈妈二天一大早就去了,她一头扎进人家的原料库房里,在里面呆了小半天,“魔鬼雕”亲自陪着。过了好一会才出来,妈妈给人家留下三万元的订金,说是来收货时付足余款。
“魔鬼雕”听我叫她妈妈,吃惊不小。我就简单和魔鬼雕说了一下大致。于是饭桌上又加了几道菜,喇蛄豆腐,清炒蒜沫松茸(当地特有的一种珍稀野生菌类)、炒双笨(笨大酱炒笨鸡蛋)。当她听说这喇蛄豆腐就是当时正在风靡全国的所谓“小龙虾”时,眼睛瞪得像一对灯笼。她是头一回吃这种在她看来很是稀奇古怪却乡土味儿十足的野味,乐得不行不行的,胃口大开。吃完了,说不行不行,实在是走不动了,先散散步再上你的车吧。我就开着车跟在她后面。足足走了差不多三公里她才又上车。
额娘也在这个日子口儿里也变得神神道道的,谁也弄不清楚她一天到晚在忙些什么,她从早到晚都躲在自己的房里不出来,也不让任何人进去。一旦有人进去她就立刻紧张起来,自己把守门口,不管是谁都不让进去。我仔细观察了几天,发现她好像是在做作么手工缝纫之类的活计,我就问我的儿媳妇。儿媳妇说,前些日子她老人家给了儿媳妇一笔钱,让她出去帮她去苏杭二洲买些各种名贵的绸缎布料还有刺绣用的针线、工具。买回来之后老太太很满意,从那天开始老太太就成了这样了。儿媳妇说是她从杭州和苏州一回来,把她买的东西一交差,老太太逐一检验就很高兴。
到了额娘门前,我敲了敲门,又等了一会才推门进去,我发现额娘门后的南窗前放着一个类似绣案似的东西,上面已经用一块半新的线毯盖得严严实实。我就假装什么都没发现,额娘问我,你和妈妈到什么地方去了?她想找的那个根雕艺人是你常说的那个“魔鬼雕”吗?
我知道,额娘在耍小心眼。就忍不住偷偷笑了,她也看出来我想逗她,也就不再说什么。可她始终也不肯告诉我她在忙些什么。我故意踱步到她的绣案前,想乘额娘不备掀开那个毛毯,可额娘手上不知什么时候多了那个她曾在学校教书时天天拿在手上的那个小板子,她扬起小板子就向我刚伸出去的手招呼过来,嘴上说,早就防着你小子这一手呢。急什么,该让你知道的时候自然就让你知道了。
这时我想起,额娘说过她曾经和贡家巴吉额很认真地学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刺绣。
父亲一家人,除了妈妈总是陪着他一起来,弟弟、妹妹轮流。前后一共回来了五次,2006年是最后一次。那一次来,父亲偶尔远行已经要坐轮椅了。妈妈也明显见老,至少走路也不是那么轻盈利索了。2006年以前,他们每次回大陆都要先从台北飞香港再转机飞北京,然后再转机飞沈阳。父亲不止一次报怨说,同胞骨肉,往来探个亲访个友,怎么就非要弄得这么别扭呢?亲娘舅不愿意了,说,这可不是我们找麻烦。是你们那边死活不开窍,大三通至今无着好不好?
什么你们、我们?听起来怎么那么不顺耳,那么牙碜呢。
额娘嘟囔着沉下了脸。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