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的亲娘舅柯瓦吉 (1 / 4)
到了民国初年前后,我的家族部落在严格的意义上说,也就仅仅剩下三个分支:柯姓、葛——主要是人数甚寡的尕氏、贡姓。这三大姓中都有各自的满(洲)族老姓。我们柯姓的满(洲)族老姓是“喀楚特”,柯是汉姓。
先说说我的亲娘舅柯瓦吉,生于农历庚戌年(1910年)五月初六,属狗。他天性乐观豁达风趣,极善良且富有人情味,无论在哪儿人缘都极好。说起亲娘舅的长相,用街坊四邻的话说,和他爹(巴吉玛)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巴吉玛四十岁上下时若和风华正茂的亲娘舅一起走在街上,凡见到人——熟悉的、不熟悉的都会说:瞧!这爷儿俩,怎么都那么俊!或是“嘿,这挺俊的俩汉子是爷儿俩还是哥儿俩呀?”
简言之,年青时的亲娘舅长得俊朗、帅气,是个标准文人版的东北汉子,或者也可说是典型的北派文人帅哥模样。
巴吉玛在长春安顿好之后,巴吉玛为我亲娘舅请的那位私塾先生都尔年就正式走马上任了,他在巴吉玛的家里住,管吃管喝,每月付他三个半大洋,他很满意。主要是他学问不错,且多才多艺。他不仅教亲娘舅国文、算术、音乐、围棋,甚至还教亲娘舅武术。亲娘舅说,都先生是学形意拳的,道行还挺深。每天清晨给亲娘舅上课前都要带着学生先在小院里舞舞扎扎比划好一阵子。亲娘舅的形意拳打得非常好,深得其师精髓。按巴吉玛的说法,三、五个身强力壮的汉子压根招呼不过我亲娘舅。可亲娘舅一辈子也没和谁真正交过手,仅仅和我后来的舅妈偶有开玩笑式的“夫妻逗气闹着玩儿”,却从来也没论过输赢。
由于太好奇,我曾经不止一次偷看过亲娘舅练功,可看不出啥名堂,只是觉得呼呼啦啦风声四起,挺有气势。胳膊腿胡乱舞弄不说,那眼神还很唬人,犀利专注且帅气。可只要偶尔和舅妈一块练功,就变得嘻嘻哈哈,更像是年轻小夫妻间的私密游戏。
巴吉玛说,第一天上课下来,他就问我亲娘舅:我给你请的这位都先生咋样啊?
亲娘舅卡巴卡巴帅气机灵的小眼睛,一咧小嘴笑了。什么也没说。巴吉玛明白了,这小子很满意甚至还很喜欢他的这位启蒙先生。
都先生和我的亲娘舅师徒二人相处极和睦亲近,都先生采取和我的亲娘舅玩与学两不误的教与学方式,一般情况下,我亲娘舅喜爱什么,都先生就多教些什么。不喜爱的就少教甚至不教。我的亲娘舅不喜欢甚至讨厌游泳,但都先生却说,这个必须要学,因为那可不是简单的强身健体的运动技巧,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必须具备的自救和救人的真本领。我的亲娘舅听了,感觉很有道理,就认认真真跟着先生学游泳。
我的亲娘舅只会一种泳姿:蛙泳。且极标准,尤其以耐力著称。他十二岁曾经有过在松花江一次游了两个多小时——大约一个时辰的记录,我巴吉玛估算至少在一个多时辰内我的亲娘舅顺江而下至少游了二十余华里上下。且泳姿标准,游速均匀。他的老师和我的巴吉玛一路跟随。
亲娘舅的记忆力好得出奇,学习成绩自然非常令都先生满意。都先生也是满(洲)族人。除了他不仅特勤快,极有眼力见儿之外,家里的活儿,店里的活儿他都不用巴吉玛或巴吉额张嘴,眼里老有活儿了,总是不用吩咐就主动上手。最让我亲娘舅念念不忘的是这位都先生杰出的记忆力和非同一般的语言天赋世间少见。无论是什么文章放在他手上,用不了多一会,他就能倒背如流。亲娘舅说,像都先生那样的人会背个“论语”“大学”之类的“四书”不足为奇,“五经”里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也能倒背如流不说,还能把“楚词”“史记”之类都背得滚瓜滥熟,而在亲娘舅晚年的时候,曾对我说,都先生最擅长的是“易经”批八字,至今他也没发现有谁能超过都先生。可都先生从来不会轻易给人批八字,前提是他本人要认可对方,一旦给人批,就要花费好几天的功夫,请他批八字的人总是会钦佩不已,《周易》和《滴天髓》是都先生常常翻弄的两本书,对天地人的三元之说颇有独到的见解。亲娘舅说,他最佩服的是都先生的记忆力,新出版的报纸杂志他瞄上几眼,就能说个一清二楚。再有就是他模仿各地方言,不管那地方的人他见没见过,只要听人家说过那地方的方言,他就能模仿得维妙维俏,极难听出什么破绽。
亲娘舅超凡的记忆力惊人再加上惊人的语言天赋,想必和这位都先生循循善诱的启蒙教育直接相关。
这师生俩每天所用真正学习的时间并不长,平均也就一个半时辰——两、三个小时左右。
老师教得用心,学生学得上心,巴吉玛就开心,后来巴吉额主动给他涨了工钱,每月五块大洋。都先生没有任何不良嗜好,除了买些必要的东西如洗漱用品之外,再无其它开销。亲娘舅说,1924年初秋,他回了老家黑龙江富裕县,用在这儿挣的钱不仅娶了媳妇,还有了自己的小本生意。
亲娘舅15岁那年(1925年),考上了奉天师范学校,学校一切费用全免不说还包吃包住。那所学校是东北的一个名人赵尔巽开办的。张学良后来接手就逐步就演变成有名的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
亲娘舅毕业时刚满十八岁,就回到宽城子(长春)找了个小学教师的工作,亲娘舅书教得非常好,学生们都很喜欢这位年龄和他们差不多大,甚至还没他们大的小柯先生。
巴吉玛在长春町室的家安在店铺的后院,三间北房,中间是堂屋,就是现在的客厅,实际上巴吉玛的家居观念中并没有“客厅或会客室”的概念。东屋巴吉玛和巴吉额住,西屋亲娘舅和都先生住。厨房也是设在小院里的西偏厦,但却不是简易的,而是正儿八经的厨房。因为巴吉额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将就而是要讲究。从这些小事上就能看出她老人家那个正黄旗出身可不是随便说说那么简单。巴吉玛说,慢慢的,我从做饭、穿衣这些过日子的小事上看出来,你巴吉额不仅心思细那手可真是巧着呢。还有一层,从你巴吉额过家常日子的细节就看得出,她的确曾经过过和我完全不一样的日子。可巴吉玛有一件事至死也没想明白,那就是巴吉额的父亲、祖父都是普通采东珠的主儿,早已和什么皇亲国戚搭不上边儿,巴吉额是怎么过上锦衣玉食的日子的?如果她自己没过过,可又怎么可能以对这种生活方式那么熟悉呢?由此看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真不是顺嘴说说那么简单哪。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