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九章 我的额娘柯罗依 (3 / 3)
额娘没有和巴吉额学会做一手好饭菜的福分,可她是个爱琢磨,属心灵手巧的主儿,私塾停学后就在家里操持这些家务事儿,额娘的厨艺也就仅限于东北家常菜中的大众普及类。炒菜不怎么会,大锅炖却有滋有味算是有那么几手。
巴吉玛说,你额娘过日子可是把一等一的好手呢。就是脾气忒大,一句话说得不对她心思,那就算捅了马蜂窝了。她有三大绝招,一是不给我酒喝,二是苛扣我零花钱,三是……
说到这儿,巴吉玛会害羞。七、八十岁的人了,害羞害得老好玩儿。满是皱纹、老核桃皮似的脸上,泛起羞赧之色,眼睛眉毛垂得低低的,不敢正眼看着你。每每这时,我都会偷偷笑出声。
巴吉玛发现我在笑,就冲着我又是吹胡子,又是瞪眼睛,甚至还会扬扬手做打我状。我呢也就配合一下下,假装非常害怕的样子。逗他老人家嘿嘿一乐。当然我也会很自然地跟着笑笑,是由衷的,这用不着装相。
原来,巴吉玛在四十岁上下的时候,有了个相好的。叫丁韩氏,是个寡妇,她男人因为抽大烟,活活抽死在日本人开的大烟馆里。这丁韩氏裁缝活儿极好,男人死后就自己开了个裁缝铺谋生计,生意还不错。额娘笑言,寡妇在咱的遗留口语中叫得很好听,称之为:拉吉萨玛钦,我就暗地里叫她拉吉萨,可她却始终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你巴吉玛听我这么叫她也愣了好一会儿呢,他有点生气了,可他却舍不得对我怎么样,只是不轻不重的弹了我个脑锛儿。
拉吉萨专门做棉衣加小皮件的活儿,加个皮毛里或面儿啊、缀个皮袖口皮领子皮对襟儿啊什么的。因为这,也就常来巴吉玛的铺子,挑点边边角角的便宜皮料给人家加工的活儿做原料,一来二去混熟了,两个人就这么好上了。这个丁韩氏虽然也有三十多岁不到四十岁的年纪,可额娘说,人还是挺漂亮的,尤其是身材很是苗条,皮肤也很白嫩很细粉儿,额娘说,拉吉萨的笑容非常迷人,自来笑的眉眼,身条儿还挺撩人儿呢。
说到这儿。额娘轻轻叹口气,漂亮女人都是天敌呀,这还真就和年龄辈份儿没什么必然联系。
额娘一同巴吉玛生气,额娘就不让人家拉吉萨进门。这还不算,额娘还把巴吉玛看起来,不让他出门。巴吉玛拿她一点招儿也没有,别的不说,这让巴吉玛觉得自己很没面子。额娘说,一到这时候你巴吉玛就老好玩儿啦,一副抓心挠肝舞鸡溜兽的模样。只要我想看看他的那副模样了,我就逗逗他,出个什么都不是的小混招儿,他就准上当。
到了额娘六十几岁的时候,我也是四十岁上下了。偶尔敢问问额娘那些和老鸳鸯唱黄口有关的事。慢慢的,我也就知道了个大概其——
老鸳鸯夫妻之所以能把黄口唱绝了,主要是由于东北蹦蹦戏中的相关“作料”太丰富,东北的方言、词汇似乎更善于表达这些,譬如:唱词中对思春的描述。“思”是铺垫,先从想念的词儿说起,一个“想”再加一个“念”就能唱出好几百字,足能唱得观众魂丢魄散,让听众随之进入想与念的情境。然后演变成身体各个部位的“思”——一个部位一个部位的细细道来,不厌其烦。嘴如何“思”,耳朵如何“思”——一个思,把个“思”绝了,二人转能唱出来的名堂真是无穷无尽哪。
慢慢的我了解到额娘对这个土得掉渣的民间从唱功到舞蹈,从唱词里的戏剧结构到常用唱调儿(旋律)——这么说吧这玩意儿的犄角旮旯她老人家会都门儿清。
我这才恍然大悟,额娘对二人转的“迷恋”是因为她对这门民俗艺术有那么多的独特见解。更让我吃惊的是她居然很正色地告诉我说:“我少女时代的最大愿望就是去当个小有名气‘蹦蹦戏’的‘角’儿,能够找到一个帅气有天赋的搭挡,演些没那么黄、带点传统味道的的段子,挣不挣钱的无所谓。你别笑,这真的就是我十五、六岁时候的理想,我一点都不扒瞎(扒瞎,东北俚语,意为胡说八道或胡编乱造,说大话、吹牛)。”
我当时听了,真的有那么点心惊肉跳。可再细想想,这和如今女孩儿都梦想闯入演艺圈儿当明星在本质上区别不是非常大。更何况额娘的少女时代能够亲密接触到的演艺圈儿恐怕也就只有这个了吧?
而我内心的真切感受是:额娘前几句说的都是面上的话,而是当年额娘真心爱上蹦蹦戏想唱想演蹦蹦戏,只不过她没能过得了自己内心和巴吉玛这两道坎儿。
有一回,额娘无意中透露了那张照片中关于手的秘密:她手里当时拿着个唱蹦蹦戏必不可缺的一对大扇子,鲜红鲜红的,是她刚刚从老鸳鸯夫妻手上买的。不是没地方放,是她自己舍不得放下,更重要的是她怕巴吉玛从照片上看见了不答应。
额娘早年间给我留下的最大悬念是:尕舅舅、贡舅舅到底哪个才是我的亲生父亲?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