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六章 去了宽城子 (2 / 3)
你要教的孩子稍稍大了点,眼看着就快满9岁了。
他还是点头、微笑。
巴吉玛又问:今晚有地方住吗?要是没有就跟我走吧。
年轻人很爽快:听东家的吩咐。
巴吉玛回忆说,都先生那天穿了一身半旧的黑色长袍,脚上是一双黑布洒鞋,肩上有个不大的小包袱。看上去干净利落,很是精明能干的架式。有点读书人的样儿却又绝不像人们常说的那种书呆子,甚至还多多少少带那么点匪里匪气的邪兴嘎咕劲儿。
191年农历戊午马年,还是清明节后、春分前,一个细雨霏霏的卯时初刻,巴吉玛又是雇了一辆胶皮轮大车——那时候胶皮轮大车可还是稀罕物呢,有十之一、二之说,多数都是老式的木轮大车。巴吉玛、巴吉额和我已经八岁多的亲娘舅柯瓦吉,再加上那位刚刚请来的私塾先生都尔年上路了。
由于我的巴吉玛在回忆往事的时候,说到年月日等时间概念的时候总是会用农历和十二时辰计时法,所以我的故事里也就多有出现。
后来,我偶然发现,巴吉玛一生中两次重大的迁徙时间选择都是在春末夏初之际,我问他为什么?
巴吉玛说,我也不知道。日子口儿都是你巴吉额自己选定的。凡这种事,她从来不和我商量——真的,你别不信。你巴吉额什么事都听我的,就这事不行。别说,后来一琢磨也真是绝了,在离开奉天的头一天,奉天下了一宿的小雨,早上要出门的时候,雨还下,可一出了奉天城上了奔正东的官道那雨说停就停得利利索索儿,“老爷儿”跟着就溜达出来了。
到了宽城子,当时也叫长春县,可多数当地的老人儿还是愿意叫“宽城子”。巴吉玛找了个挺体面的客栈卸了车上的货物把家当和食宿安顿好,就和巴吉额、我亲娘舅、都先生四人一起满宽城子的大街上闲逛。用巴吉玛的话说,那叫踩点看盘子,再看看这儿的风土人情,街头景象,再踅摸踅摸掂量掂量在哪儿开个新店顺便再安个新家。
巴吉玛说起往事的时候总是会时不时地蹦出个东北土匪们某些已经在民间得到普及应用的“山寨版黑话”。
足足逛了七、八天后的傍晚才算把事情大致定了下来。巴吉玛看好的地方当时叫町室,居民多数是在满铁工作的日本人。那地方算不上很繁华,但从做皮货生意的角度讲也很不错。因为那地方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大多较为富裕。唯一让巴吉玛不满意的是町室街区的居民中有很多是日本人,除满铁职工与一般的日本居民之外还有极个别的所谓日本浪人。他们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以流浪武者的身份自居,靠“混”过生活。
所以选中町室一带,是因为那里有些原来的老住户不愿意和日本人作邻居。不仅是文化、生活习惯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进进出出老是和日本人打照面,感觉就不咋“娱作”(东北俚语,意为不舒服)。除了日本人外很多中国本地人都不愿意在町室居住,更重要的是日本人有一定的歧视心理作祟,也不太愿意和中国人作邻居。如果一旦成为邻居,多数日本人还是比较有礼貌,能够同中国人和睦相处的,至少大面上如此。
一位光绪年间的老秀才家在町室中心街区有个老宅子,共前后六间房,还有个不小的院子。位置在町室中心街区一条东西向主路和一条辅路的道口边上,把西北角,坐北朝南稍偏西。这位老先生早就想卖了这个老宅子换个地方住。因为他的日本邻居是个有酗酒恶习的日本满铁火车司机。上班的时候他决不喝酒,一旦休息在家,就总是喝到酩酊大醉,狂呼乱叫不止,搅扰得四邻不安。可和好几位买主的价钱一直谈不拢,拖来拖去拖了有小一年,最后还是都谈崩了。正好,让我的巴吉玛赶上了,他请老先生喝了回茶,又看了回蹦蹦戏(东北地方戏曲一种和二人转有亲缘关系),就把买卖定下了。这些带有交际性质的谈买卖手段都是巴吉玛在奉天时学来的,现在用上了。从城市的发展脉络看,当时的新兴城市宽城的商业还远远落后于奉天。巴吉玛说,我那个院套可是买得老划算老划算了,才是我预先估摸好的价钱的一半稍稍多了点零头儿呢。用那些省下来的钱,改修铺子门面再加上新开铺子所需要的其他费用,添置些家具进些新货新家具唔的,我额外还省下不少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