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去了宽城子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六章 去了宽城子 (1 / 3)
        巴吉玛想想也是——为啥非让自己最亲近的人心里总是别别扭扭地过日子呢?

        于是巴吉玛认认真真琢磨了好些日子,最后决定离开奉天,换个地方谋生。可眼下手里的银子还不怎么足兴,搬回家再另开个买卖需要手头宽绰些,巴吉玛和巴吉额商量着就又挺着熬了几年。

        直到1918年农历戊午马年春节过后,巴吉玛对巴吉额说,咱离开这儿,去宽城子——(就是后来的长春)吧!我巴吉额他们那代人在当时都这么叫,离咱老家还近便不少。

        巴吉玛告诉我说,宽城子早在他出生前的百十年,还是一位蒙古族王爷的敕封领地,是大片大片水草丰美的草原,也是大清朝廷专门留给蒙古族人放牧的。后来为数众多的中原一带的汉人闯关东来到宽城子一带谋生,大清朝廷就在宽城子设立了一个专管汉族人不管蒙古人的衙门。大清没了,民国政府就改称这地方叫长春县。直到我巴吉玛他们到了这儿几年之后,才设立了一个长春建市的筹备部门。改称长春市没多少日子,“九·一八”事变后没几年,就又改称新京了。那已经是日本鬼子建立伪满洲国让溥仪那老小子当儿皇帝之后的事了。

        应该说,巴吉玛非常有远见。在他和巴吉额打定主意要离开奉天的时候,他就开始为我的亲娘舅踅摸个象样的私塾先生。他觉得我的亲娘舅早就应该正儿八经读书了,再不抓紧就晚了。他认定奉天是个大地方,在这儿找个可心可意的私塾先生一定要比在咱老家那边儿要容易些,尤其是奉天城那么大高人应该更多。他就托了不少奉天的商业朋友帮他忙,并且再三嘱咐人家,请来的先生是要跟人家说明白,要去的地方是吉林宽城子,不是在奉天。

        其实在刚到奉天头几年,巴吉玛一直想让我的亲娘舅上学,亲娘舅六、七岁的时候,试着上过几天私塾,我亲娘舅就说什么也不肯再上了。他嘀嘀咕咕、一副小大人的口气说:那地方玩玩闹闹还凑合,可要想学点真学问真本事还真就不咋地。

        巴吉玛问他为什么?

        他撇撇嘴,一脸的不屑小大人儿似地嘟囔:那些先生,一个个和老棺材瓤子差不多,忒没劲!

        巴吉玛想了想,孩子自己不愿意,那就先放放再说。巴吉额点头的功夫,我的亲娘舅已经咧开小嘴儿呲着正在换牙的小嘴儿嘿嘿乐了。

        巴吉玛事后一琢磨,感觉不那么对。这么点儿个孩子,他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心眼儿?居然能把这种事情能看得那么嘎咕(东北俚语,用在这里意为看待事务的角度怪异独特)明白。

        在决定离开奉天之前,那位南山大药堂的李老板就介绍了一位年轻人和我巴吉玛见面。离四平街东边半里多地,故宫边上有家不大的京式小茶馆,两个人在那儿一打照面,巴吉玛就感觉这个小先生不错,二十出头的年纪,长相清秀,身材匀称,不卑不亢,往巴吉玛面前一站,不仅显得机灵还让人莫名生出许多亲近感。

        年轻人抱拳施礼:在下都尔年。见过新东家。

        巴吉玛直截了当:我要去吉林宽城子,都先生愿意和我一起去吗?

        年轻人仰起脸想都没想,就点点头,又轻轻笑了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