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三章 离开打牲乌拉街 (1 / 3)
打牲乌拉街,满语称打牲乌拉街衙门为“布特哈”。位于现吉林省吉林市北大约30公里处,而吉林市在民国初改称“永吉县”,在清代就是个县级制所,当时称“永吉乌拉”,打牲乌拉街是满(洲)族语言。意为江边——江边的小村镇,这就是说打牲乌拉街在清初还是个极普通的松花江下游的一个小村镇。但在清朝历史上这却是个令人不得不刮目相看的地方。早在顺治年间,就已经有了这个清朝入关后就在关外设立的仅有的大清朝廷直属衙门。其职能就是为清朝皇室提供东北特有的祭品、供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采撷类,如蜂蜜、松籽、各种珍稀蘑菇及松茸、榛子、老山参等;二是猎捕类,如鲟鱼、鳇鱼及只有东北的江河湖泊里才产的冷淡水细鳞鱼类;貂、飞龙(学名叫花尾榛鸡,是黑龙江特有的野生珍禽)等。而最重要的是采东珠。东珠是只有大清朝廷官员才能享用的珍品,用来制作上朝所用的朝珠。最为珍稀的东珠属御用,由皇上、皇后所享,次一等的王爷、贝勒、贝子及一品大员用,以此类推。所有大清的大小官员所佩戴的朝珠非东珠不可。据说,由于以上诸等缘故,当年的打牲乌拉街是个相当热闹的所在,为衙门服务当差的官员兵丁衙役,为衙门及附属服务的杂役及相关的生意人、商人,掮客;还有专门为衙门供给粮油蔬菜肉蛋的官办农庄,由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而衍生的下游产业、商业链条大而广,繁而杂。要知道,这里可曾经是大清朝为皇家集贡纳贡之所在啊。其主要是用来为皇家提供祭祀所需祭品,当然也不乏专供皇家所需的奢侈享用品之类。
2015年的11月初,我曾专门去了一趟吉林打牲乌拉街,意在采风。乘高铁从沈阳出发,二个小时多一点就到了吉林市,连车站都不用出就直接换乘小客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说实话,我很失望。那里几乎已经看不到任何真正有历史价值的遗迹,更没有任何值得观赏的历史遗留景物。一幢幢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乡村建筑和几栋残破不堪的所谓遗址就算是这个小镇上仅存的历史人文财富。偶尔能看见一、二栋似乎带有历史沧桑感的老房子,都破烂不堪,清代中期那个繁华小都市的影踪皆无,这让我很是伤感。一位当地很善良热情的出租车司机带着我绕着小镇转了好几圈,看了几处没啥看头的景物,一处不怎么老却相当残破的房子,一处仅仅挂着牌子的、不大不小的土堆,整个小镇街面上的萧条冷清自不必细说。那位司机告诉我说,他在此地开出租车有几年了,还从未见过专程前来游览的游客,他因此戏称我为“老稀老稀的稀客”。
那些曾经的那些古朴的繁荣与辉煌都哪儿去了?现在的打牲乌拉街已经蜕化为一个极普通的、毫无特色可言的东北农村普通小镇了。
我最大的疑惑在于这么稀有难得的旅游资源,怎么就得不到应有的保留与珍惜?更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呢?
此次采风空空而返。
记得巴吉玛说,打牲乌拉街最为繁华兴盛的年代大约是在清康雍乾年间掐头去尾大约一百三、四十年左右。在这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不仅人丁兴旺,物产丰饶且常年免除税赋。满街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小镇上的本地人或外地人都曾一度因此称其为“打牲乌拉城”,居民三万有余,皆以为打牲乌拉总管衙门采集、猎捕各种贡品为生。衙门所属用来采集东珠的威虎——一种用树径一尺八寸以上的巨树树干制成的小型船艇,以划浆为驱动,速度极快。进山捕猎或下江中捞捕渔获采撷东珠时几个汉子扛起就走,很是便利。这些威虎就停泊在松花江紧靠打牲乌拉小镇边的一个小江叉里,“威虎”不能晾晒,那样会因风干而龟裂。数以千百计的威虎停泊在一起,无论哪个季节都是难得一见的一个奇特风景。
而族中另一家族舒舒觉罗家族,后改汉姓为贡,其家族族族谱上的首位,亦曾任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翼领——这个衙门的最高长官,虽官居六品,比我家老祖宗小了一品,但其年代却在先,约是雍正年间。翼领的官职改为五品衔应该是乾隆年间的事了。这个家族有一位后代很重要,是我的故事中一个重要的角色,甚至是我的骨肉至亲。
贡家的一位嫡传后代在伪满之前的长春县(宽城子)与我的巴吉玛相遇了。因为我的这位在1996年之前不曾见过面的贡舅舅是在路上和我的巴吉玛走了个顶头碰。巴吉玛不认识这个气宇轩昂青春帅气年仅十六岁的少年,却一眼就认出了他头上戴的西洋式貂皮帽子的皮子是出自谁的熟皮手艺,停下脚步,拉住他再细细一问,一幕街头认亲的喜剧就上演了。巴吉玛说,贡家那小崽子可他妈精神了,招人稀罕啊!穿一身英国料子的西装,披件黑呢子斗篷,要多精神有多精神。人长得又白净又帅气。再戴顶貂皮西洋式帽子,嘁!浓眉大眼高鼻梁,四方大脸阔耳朵——活脱脱是咱契丹老祖宗的人模子!
我很好奇,就不知深浅地问巴吉玛,你见过咱契丹老祖宗长得啥模样?巴吉玛乜了我一眼,邪邪的,还有那么点恶狠狠的劲头儿。和他学老狼对小狼表示生气的模样一影儿都不差。尤其是那邪邪的、恶狠狠、恨得牙根儿痒痒却又无可奈何的那股邪性嘎咕劲儿。
我的故事中同样重要的另一位角色也应该登场亮相了。
他祖上满(洲)族的老姓葛依克勒,其汉姓均为葛姓,不知道为什么这一支却偏偏姓尕。巴吉玛说,祖上传下来的说法是,萨尔浒大战前后,他们这支葛姓的一位祖宗爷与一位大明朝汉军战死军爷留下的寡妇暗通款曲并有了孩子,而遭到葛姓族中家法的严厉处罚,但却由于柯、葛、贡三大姓氏扯不断理还乱的血缘关系的相互制约就拖了很久也没有定下最终的处罚结果,直到顺致十一年(应该是公元1655年),经本部落三大姓氏公议裁定,除逐出本姓家族外,不得续用三姓家族共同祖先神灵长白山雪狐神位,改祭狼为更姓后的姓氏祖先神。但仍可延用三大姓家族共同的《巴图鲁瞒尼》祖先歌。因此这一支葛姓先人不得不改葛姓为尕姓,算是取谐音为姓。满汉通婚是多少年后的事,在建立后金政权前后,这种事的处罚还是很严厉的。到了清末光绪年间,尕家的老萨满曾经有意收巴吉玛的阿玛为徒的打算,他的辈份是我巴吉玛的祖父辈。但因族中长辈集体反对,反对的理由简单,明面上是由于姓氏的不同,则萨满教的崇拜神灵不同,尕姓家族崇拜的是狼神。只好作罢。但真正的原由却是因为尕家祖上这段尴尬的往事。后来,巴吉玛的阿玛也就是我的曾祖父却悄悄跟着这位尕姓老萨满学起了与狼的沟通交流之术,其实主要也就是学狼叫——野兽中最具智能潜力的语言就是狼语。我的巴吉玛也曾拜其子为师,学习狼语和《巴图鲁瞒尼》祖先歌。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的家族部落从顺致11年起(1655年),就演变成四大姓,尕姓最为弱小。尕姓家族的老萨瞒却远近闻名。这位老祖先萨满的《巴图鲁瞒尼》祖先歌唱颂得极棒,在我们三姓家族中享有盛名,不仅声情并茂且鲜活而生动,情节浪漫而富有激情。我的巴吉玛就曾和这位尕姓老萨瞒学习过《巴图鲁瞒尼》祖先歌,因为我的曾外祖父爷爷失踪后,巴吉玛还太小,所学的《巴图鲁瞒尼》祖先歌并不是非常扎实,仍然需要向这位骨灰级老萨满进一步研习,直到他离开打牲乌拉街。有意思的是,这段往事巴吉玛并不怎么提起。偶尔提及也称其为“我的萨麟恩师或我的恩师萨麟云云”,却只提其名不提其姓,可见巴吉玛似乎也不太喜欢那段尴尬的往事。
这位尕姓家族与我的柯姓家族也有某种血缘上的联系。我的一位老祖辈儿的长辈女性嫁到了尕家,我的巴吉玛按本族的习俗本应称其为巴吉额悠,但嫁到尕家却又成了大舅妈,降了辈份。所以如此论起来,我当称其为尕舅舅。尕舅舅则称呼我的巴吉玛为叔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