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玻璃地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3章 玻璃地球
        关于玻璃城怎样演变成玻璃地球,兹事体大,几经波折,主要是环保组织的抗议,其实不管你做什么他们都会抗议的,除非退回石器时代。但他们自己也不肯放弃眼前的舒适,只是抗议这个抗议那个,表示良知未泯,自己感动一番。比如谁都不肯放弃网络的便利,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抗议矿业公司对植被的破坏,没有矿业公司又哪来的网络设备原料呢?但他们不管这些,嘴巴不管脚的事。

        支持者则试图证明玻璃地球才是对所有地球物种负责任的方案,好比工业文明先将伦敦变成雾都再还它朗朗晴空。电子文明则回报地球以一个硬壳,吸能,固碳,除了防紫外线还防陨石,即便碰上小行星撞地球那样的极端案例,也算多一层防护。

        但这个最初的,也是最疯狂的那个方案——将云层也包裹在里面——则被否决了,虽然云层最高也就十几公里,只约相当于地球半径(平均6371公里)的1/600,给地球加个大1/600的灯罩,从太空看来似乎无伤大雅。毕竟同步卫星轨道半径是地球半径的7倍,月球绕地轨道半径是地球半径的60倍。但谁也不知道这个灯罩在调控气候的同时会不会慢慢将地球闷死。而且,开飞机去搭建和维护一个十几公里高的巨壳,本身就会产生巨大的热量。万一哪天巨壳跟地心偏离了,比如压扁在太平洋上,巨浪冲上亚洲大陆和美洲大陆,两岸人民也不过洪水中的几窝蚂蚁而已。

        而传统的植物固碳,也就是通常的植树造林种植草皮等,早已实施了数十年,全球的森林覆盖率和总植被面积却一直有持续退化中。全球气温的上升使得干旱尤其普遍,种下的树木很难生长,干燥的空气更使得山火频发。

        但更致命的还是各种植物瘟疫,一种热带的落叶病毒成功地在温带繁衍出新的变种,使得生命力最强的松树也掉光了松针并变得干枯,一场大火就能轻易地毁掉一大片。这种病毒本来是不可能在寒温带存活的,有规律的冬季寒流会妥妥地消灭它。但紊乱的季候风早已让全球病毒实现了南北融合东西融合寒温热带大融合,并造就了无数的孤岛气候区,等于无数的病毒试验场。而松树并没有来得及进化出抵御热带病毒的品种,与此同时热带森林也莫名其妙地传染上了原产于寒带的一种枯死病。

        新病毒也同样侵袭了昆虫族,以至于我国边境之外的几片山区居然获得了蝗灾坟场的美称,铺天盖地的蝗虫只要啃到这几片山区就会纷纷倒毙,从来未能越境。但后果并非总是这样正面,蝴蝶和蜜蜂的大量灭绝使得依靠它们授粉的那些植物亦濒临灭绝。

        意外之喜来自海上,富含二氧化碳的海水和来自陆地垃圾的矿物质已经使得海藻密度比世纪初增长了一倍。其实地球光合作用的大部分一直是由海洋藻类完成,只不过人类一直忽视了它们,海洋供养的生物总重量亦远超陆地生物,光南极磷虾就有数百亿只,质量超过七亿吨,而120亿地球人加起来还不到五亿吨。

        自从人类转换到以合成营养为主,蓄牧业已是大为萎缩,否则牛猪羊鸡鸭鹅的总重及其碳排放亦将是人类的数倍,显然现在它们的位置已为蚂蚁蚯蚓老鼠小强等取代。而我们提到生物灭绝时脑海里首先浮现出来的那些虎豹狮象们,都还在动物园和保护区内好好呆着呢?宠物猫狗的碳排放当然是算在人类身上,排放权共享。

        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微生物界,它们按重量算要占到生物界的1/4,它们瓦解动植物尸体所排放的碳亦相当可观。但我们没法阻止它们,还得处处防着它们。是的,现在它们才是最危险的敌人,谁也不知道导致植物枯死的那种病毒会不会有一天也会使人变成木乃伊。

        于是整个固碳战略慢慢变得清晰起来,以前是人类排碳,海洋+陆地植物固碳,此后将调整为陆地排碳海洋固碳。

        由于广泛使用太阳能和合成营养,人类(含牲畜)每年的排碳量已经由世纪初的55亿吨降至2080年的35亿吨,陆地植物的吸碳量则由世纪初的每年7亿吨降至3亿吨,萎缩了一多半。但海洋吸碳量由世纪初的每年20亿吨上升到了40亿吨,不过这些成果被海洋生物消耗了大部分,它们的排碳量也上升到了跟人类相当的35亿吨。

        相信谁看了这份碳帐单,都会得出相似的答案:全面使用太阳能,大量吃鱼。

        这是要把陆地变玻璃,海洋变鱼塘的节奏哈。

        最后的方案还是相当贴地气的。广大农村的玻璃壳离地只有电线杆那么高,就像搭了个巨大的菜棚子。你大概会觉得这是个大工程,那你不妨类比一下,假如在本世纪初这些地方是农田,那么铺壳成本也就相当于一年的作物收成而已,因为从生产玻璃板到铺板全部由机器人完成,所需只是材料成本,而材料是无限供应的,自从海底和地壳勘探全面展开后,某些稀有金属已不再稀有,能量当然取自太阳能,需要考虑的倒是整个过程的热排放和碳排放,这两个指标才是最敏感的。

        总之整个工程并不比世纪初的公路村村通或电网村村通难多少。全球铺开来,也不比二三十年代的全球高铁网更困难。其实在这层玻璃壳之上,新的路网,磁悬浮管道很快就铺上了,磁悬浮胶囊列车的速度是高铁的十几倍。

        既然人类营养全部取自海藻和海鱼,农村也就不再需要生产粮食,人口遂全部迁往城市。因此当这项菜棚子工程完成时,棚下是黑暗而荒凉的,黑暗是因为棚子将阳光截留了,荒凉是因为植物全部死灭。棚子并没有全覆盖,而是保留了一些明亮的通道让植物继续生长动物继续栖息,当这些通道也暗下来后,动物就被驱赶到那些永久的亮区,河流,湖泊,山林,等等,那是野生动植物的保留地,通过人工调控的光照和降雨,保证它们的繁衍。

        那些长途跋涉到达保留区的幸存者还要经过长期的生存竞争才能达致生态平衡,毕竟保留区容量有限。笑到最后的物种是幸运的,从此免于农药污染和人类捕杀。但物种的幸运是以个体的不幸为代价的,下一代的幸运是以父辈的血腥为代价的。那些没有来得及领会人类意图而滞留在黑棚下或倒毙于迁徙途中的个体,就是活生生的代价。这也是整个工程最为环保主义者诟病的一点:为何不给它们留一盏灯呢?为何不给它们多一点时间呢?

        但人类管不了那么多,留给人类拯救地球的时间已不多了,必须集中尽可能多的黑棚,这是以空间换时间,也是高居食物链顶端者在危机面前对全地球物种负责任的姿态,这个决心必须下,逝者已矣!

        那些面临严峻局面痛下决心者一定很爽,因为体验了一把至暗时刻的沉重与艰难抉择的伟大,而代价是别人的。这就是环保主义者不依不绕的原因,为何是别人付出了代价,而不是决策者?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