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2章 你并不需要那么多阳光
世纪初的人们不妨想想看,你其实不需要那么多天空,你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房间里,不是家里就是办公室里,你难得抬头看一眼天空。那你为何还要那么在乎窗外的世界,那么在乎容积率这样的指标,你无非是想霸着这些资源,你希望它们候在那里,抬头就能看到,其实它们大部分时间都是闲置的,天空、阳光,楼下的花树草坪,这是多么巨大的浪费!
就象早些年人们需要养一辆车,需要一个车位,后来自动驾驶出来了,接着公共底盘出来了,人们才发现,其实你需要的只是召之即来的出行,买辆车闲置在那里,完全没必要。天空和阳光也一样,没必要闲置在你的窗外。
你希望楼下多些绿色植物,既养眼又净化空气,实则这可能只是个心理安慰,它们挡不了雾霭,你还得装个空气过滤器,出门亦不忘戴上口罩。为了呼吸真正清新的空气,你可能得驱车十几公里到城外去。一路上可能还会堵车,为了不堵车你希望街道宽阔一点,街道两旁也要树多一点,既为养眼也为吸尘。路边最好还要分布些超市餐馆修车店公厕之类的,以备不时之需。不时之需的意思就是,你可能需要买水,也可能不需要,但超市得守在那里,随时供候你的光临,就象天空和阳光得守在那里,尽管你并不时时需要它们。
这就是时间上的巨大浪费,而最大的浪费就是时间的浪费。一个世纪前一个大户之家需要养很多仆人,需要洗衣妇马夫轿夫等,这既是排场好看,也是实际的需要。因为那时没有洗衣机和汽车,当这些齐备后,你就发现那个排场是不需要的,你不会养一个修车工在家里,再有钱的人家也会选择去4S店。
同样道理,我们并不时时需要天空和阳光,那只是一种潜意识里的排场。我们只需要在必要时几分钟就能来到一个充满阳光的天井。我们也不需要楼下有树,假如盒子里的空气无需过滤就很清新,至于草坪,墙上有更漂亮的,比窗外的还逼真。
我们同样也不需要宽阔明亮但充满尘霭和喇叭声的街道,更不用说超市餐馆修车店公厕等街道附属物,那同样是潜意识里的排场。我们以为一座城市得配备这些东西,其实未必。它们的存在,是空间和时间上的巨大浪费,去掉它们,一座城市可以压缩掉一大半。
既然现在大部分人都住在盒子里,我们其实不介意由一条黑暗的管道将我们送到任何想去的地方。但所有陆地城市都不得不迁就历史遗留下来的七拐八弯的街道和不规则的水泥建筑,盒子的出行得换乘汽车底盘轨道底盘电梯底盘的交通工具,费时费能——除了这座以盒子时代的理念从头设计的新城市。它有1/3空间用来装入盒子,1/3空间属于公共天井,剩下1/3留给供能供气营养卫生出行等公共设施,就象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系统一样。
同理,明亮热闹繁忙的厂房也非必需,假如盒子里的人类所设计的东西能由某个黑暗盒子里的机器人打印出来,再送到某个更大的盒子里交给另一批机器人组装打包,再通过管道送至港口。那么这座黑暗静谧的城市,将无时不刻诉说着集约管理的好处,包括对阳光空气和水以及其它一切的集约管理。
它的外形整个看着象放大版的水立方,以人工降雨定期清洗顶面,开销远小于一般城市每天释放吸尘云。它的占地面积还不到同等人口水泥城市的1/5,假如不是为了张开吸能面和呼吸面的话,还可以将城市垒得更高,使占地面积进一步减少。而它的人均能耗也只有水泥城市的一半。光是这些好处就足以吸引盒子居民了,他们自豪地将这座玻璃城称为魔方城。
它也有特别明亮的一天。就在玻璃城的新居民以为他们要错过一年一度的夏日沙滩音乐会时,整个玻璃壳子亮了起来,原来它不仅是太阳能电池板还是一块巨大的屏幕,无疑也是有史以来最巨的巨幕。音乐会如期而至,每个人躺在盒子里就象躺在沙滩上一样,注视着巨人明星们在云端唱唱跳跳。这成为该年度最轰动的事件之一。
魔方城暴得大名,头顶着节能环保拯救地球先锋实验多重光环,恍如改革开放之初的特区。文化动漫信息生物等创新人才群英荟萃,风投亦跟踪而至。作为太阳能样板城,相关产业链迅速汇聚,接下来,材料和工艺双双获得突破,更廉价的太阳能玻璃板问世。整个2060年代,所有内迁城市一律做成玻璃城,规划得越来越合理,吸能率越来越高,一座座寒气逼人的冰城,滚雪球般吸纳了大量的人口。
到了2065年,又发明了雨布那样的柔性太阳能板,许多老城市也纷纷包裹起来,既节能又防沙,
就连迪拜也在千米高塔之上常年飘着一朵玻璃云,吸纳海面水蒸汽,降个雨就跟花洒似的。
天上飘浮的玻璃云渐渐连接成片,能操控数十平方公里的天气。人类尝试着用玻璃云控制森林大火,尽管此时全球森林已经烧得差不多了。尝试着在久旱的荒漠降雨,以便植物能够重新生长起来防风固沙。尝试着在喜马拉雅山上降雪,以补充其日渐枯竭的冰库。科学家们甚至在北冰洋上重新生成了一座冰山,老实说这一努力得不偿失,好比在海面上围起一个巨大的玻璃冰箱来生产冰块,势必向外排放更多废热,为地球暖化添砖加瓦。用科学话语来说就是,这所有的人工干预都增加了地球的总熵。
但这些实验项目无疑增强了人类控制环境恶化的信心,玻璃地球方案再次提上议程,按科学家们的计算,铺壳阶段的碳排放是增加的,之后在生物固碳和人工固碳的双重努力下,大气中的碳含量将逐年下降,最终逆转气候暖化的趋势。
事实上此时人类也别无选择了,因为地球气温已经越过了所谓的临界点,无论是海洋还是陆地,地球生态都在大面积崩溃中。二氧化碳浓度一直在上升,海水持续酸化中,它迟早会变成苏打水,那将是鱼类的末日。陆地上的情况只有更糟,土地沙化,河流干涸,地下水枯竭,饮用水越来越依赖人工降雨后提纯,空气同样需要提纯,且提纯的成本越来越高,因为需要清除的有毒化学物和需要杀灭的病毒细菌越来越多。生态破坏已经波及到微生物界,出现了加速变异的趋势,也有不明病毒据猜测可能来源于融化的远古冰层,这些冰层还释放了封存数万年的甲烷,这是比二氧化碳更强效的温室气体。
有毒化学物的来源除了空气和水污染,更多是垃圾围城的后果,尽管盒子中的人类每年产生的垃圾远较工业化时期为少,但却不得不承受工业化以来累积的恶果,这一点跟碳排放是一样的。事实上全球垃圾填埋场的总面积此时已数倍于城市总面积,有人设想过将这些垃圾全部挖出来重新处理,以玻璃包裹,运往沙漠区,或以当前环保技术降解。但这里面的每一个步骤都不可避免地要向空气中排放热量。包括所谓的终极环保方案,即人类只使用化学方式产生的水和空气,都必须考虑到由此引发的热排放。此时的人类已是举步维艰,做任何事都缚手缚脚,必须加上碳排放和热排放这两个考量。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