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论政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二章论政 (2 / 3)
        而秦法就少了人性化的思考,本质上统治者把黔首们都当做没有思考的npc,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没有什么黑白对错,一切判断都按竹牍上那一排排小篆来行事,这也是山东遗民认为秦法苛刻的根本结症,享受了几百年古典文明的礼乐熏陶,突然变了生活处事的方式方法,任谁也无法接受。

        好比儿子包庇父亲犯下的罪行。一诺千金的游侠为恩主手刃仇敌,这种事在山东可是被人们交口称赞的,前者为孝,后者为义。

        然而这些在秦法面前一概无用,包庇就是犯罪,既然杀人哪还问什么缘由。

        初继承皇帝位,秦胡亥没有置疑李斯的本钱,他虽心里不认可,但不能宣之于口,大放厥词地去质疑反驳,只是开口委婉地说道:“既然刑罚布于民而用于民,是否要因民而异?辅之以教化,使民皆知法懂法之善。。而自行遵守,非强压于人?”

        “非也。”李斯摇了摇头道:“商君有言:‘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法令者,既明必行,出于君手,岂可因民而改?人性本恶也,见帛而思金,见色而思淫,见利而忘义,见势而忘本,如此,又何来教化?假使民可以礼仪而束之,缘何宗周令不出王幾?鲁以德治,三桓克上,齐行仁义,妫代吕姜,是以,民不可教也!唯以法而缚之,约其行,限其业,劳其身,夺其志,如此,民皆畏于法而弗敢生乱,天下大治也!”

        “如此说来。”秦胡亥疑虑地问道:“治国当不得行仁政?”

        “陛下所言甚是。”李斯言之切切地说道:“观山东之国所以亡于秦。。皆因不尊法而烂行仁义也,慈则不忍,惠则好施,所谓严家无悍虏,慈母有败子。”

        “左相之说,胡亥已然明了。”秦胡亥点点头道:“只是不知当为国君,应如何行事?”

        “当操掌二柄,以术而计臣民。”李斯一字一顿地说道:“昔者,宋之子罕谓宋君曰:‘庆赏赐予者,民之所好也,君自行之;诛罚杀戮者,民之所恶也,臣访当之。’宋君愚昧,喜而曰诺,于是出威令,诛大臣皆子罕也。于是大臣畏之,细民归之。处期年,子罕杀宋君而夺政。宋君何以覆于臣下?皆因使二柄放之,与臣讲义之,怀柔以仁之。”

        这话说的没错,也是法家君主的精髓所在,不过通过臣子口中而出,教授于君主,仅凭这一点,就不由得秦胡亥对李斯高看一眼。就像马基雅维利在其著作《君主论》中所说的那样:“如果你察觉到大臣考虑问题,考虑他利益多于考虑你的利益,这说明他的一切行动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那么这样的人绝对不会是一个良臣,你绝不能够信任他。因为,当一个人手中操持着他人的国家的时候,就不能只想着自己,而应该总想着君主,而且不会去关心那些与君主无关的事。”

        篡位三人众除了秦胡亥以外,李斯与赵高是不同的,赵高没有底线和原则,只为了通过自己的学生当皇帝而攫取最高权力,而李斯则还有着其政治理想,就是通过言传身教为大秦培养一个合格的法家之君。

        “寡人愚。”秦胡亥道:“如左相所言,君臣之间当无有信任,亲厚,仁爱,孟轲有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倘若寡人以计而算臣下,焉知臣下不以计而谋寡人。”

        “陛下。”见秦胡亥犹豫不解。李斯侃侃而谈地说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天下之至亲者,莫于父子,然自三代以降,子弑父而夺其政者,比比皆是,父杀子而谋其利者,不知凡几,是故,父子亦以用计算之心相待,况无骨肉之亲也?以史为鉴,国君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

        秦胡亥心中不由得一阵苦涩,当真是一朝为君一世孤寡,李斯说的并不是夸大其词,远的不说,先君始皇帝就同时遭遇了最仪仗的大臣、最信赖的心腹、最宠爱的儿子三人的联合背叛。

        为了利益而不惜背叛所有,这种事自人类诞生文明以来就一直都在不断地上演。

        君主当真是要没得感情。

        见秦胡亥若有所思,李斯则继续提点道:“臣闻陛下自沙丘起。。谋事多问计于皇后,臣以为不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