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二) (2 / 1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二) (2 / 18)
        在黄土高原追随黄帝的另一个少年人,叫做“应龙”,同样具备异能。当时大雁常在黄土高坡上低低的飞行,领队的老雁不停于高空中鸣叫,后继的雁一只接着一只地应着,以免有谁掉队。这便是答应、应对、应付、应唱、应和、响应等词的来历。“应”是雁鸣的声音。应龙获得了雁的飞天本能,轻易可以爬到山顶,在阳光闪闪中静止不动,大家向上仰望,看见的是一只有翼的飞龙。当应龙和黄帝一起在水边赶着牛羊走的时候,应龙走向河水,河水就像惧怕他似的,倒退着让出一块空地。

        黄帝认为应龙具有驾驭地面流水的神力。这给黄帝带来很多好处,他所看管的羊群需要饮水的时候,不必费力寻找,应龙可以让远道流来一潭河水铺在面前。

        种种迹象表明,黄帝驱使着虎、豹、熊、罴,从事游牧的生活。这是他不同于神农氏一族的地方,虽然黄帝也是神农的后裔,只不过七杈八杈,不是嫡系而已。神农氏的老窝本来在渭水流域(陕西中部),但一部分子孙顺着洛水北上,跑到陕北发展来了。在陕北,特别是如今的三边地区(定边、安边、靖边),石头多树少,雨水少,是艰苦的湖盆草滩和有名的革命老区。只能放羊。神农氏的这批北上移民,逐渐放弃了神农的耕植技术,而改放羊了,逐草而居。黄帝和应龙,都是这只移民的后裔。

        这没有什么奇怪的,我国现在地彝族、纳西族、羌族,原本是在西北地区游牧的,当迁居西南以后,牧场日益缺乏,就改成了农业生产。现在你让他们骑马狂奔,是根本不会了的。人是很容易忘记祖宗的啊,黄帝身上,真也是找不出与神农氏的共性。

        草长鹰飞,白昼永长。黄帝和应龙在黄土高原北部,看到了时代最大的创造,一批从洛河北上的人,带来一种比石头还坚硬的金属。

        五千年前,黄帝时代,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冶炼青铜啦!

        最早的青铜也出于黄土高原,在其最西部,渭水上游——甘肃东乡县“马家窑遗址”,是一把铜刀和一些铜块。铜刀长约4寸,经鉴定是含锡6-10%,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青铜,乃距今五千年前黄帝时代的。

        但你千万不要以为甘肃东乡的这个“天下第一铜刀”是可以砍人的青铜武器。其实它只是水果刀,长四寸,连切西瓜的刀都算不上。

        炼铜起源于烧陶。随着烧窑的水平越来越高,温度也越来越高,从六百多度,升到了一千度有余,而纯铜的熔点为1084.5℃,所以终于炼出了铜。

        纯铜并不好用,软软的,比石头还软,在黄帝好奇的目光注视之下,自动就弯曲掉了。黄铜好一些,比较硬,是铜里加锌,但是过于脆。黄帝在黄土高坡引吭高歌的时候,他们从过路人手里淘换来的黄铜,就会被黄帝的歌声震得爆炸。黄帝对这样急躁的金属,也无计可施。

        最好的是青铜。黄帝终于找到了令人满意的青铜。首先是发掘铜矿石,俗名孔雀石,颜色翠绿,晶莹可爱,很扎眼,人们都想把它烧一烧。它含有氧化铜,烧得时候与锡石放在一起,达到960度,就可以得到青铜,含有75%的铜,25%的锡。青铜硬度大、表面光亮,可以做成漂亮的礼器,而且所需熔点比纯铜还低,便于冶炼,又富有延展性,可以经过锤炼做出很细很薄的生活器具(比如饭碗和小勺子),是最理想的铜类金属。

        从五千年前起,青铜器物较为频繁地出现了,都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难道又是苏美尔人传过来的?):甘肃武威市“娘娘台遗址”有铜刀、凿、锥、钻头,甘肃永靖县有铜锥、铜斧、指环,还有中国最早的铜镜。总计这几十件青铜物件,都是小装饰品(指环之类)、小生活用品(锥子刀子之类,往陶器上刻纹路、加工木器用的),青铜武器几乎没有。不管怎么样,这已经是进入铜石并用时代,金属和石器并用了。

        五千年前,黄帝率领族人从陕北沿洛河南下。没有人解释过他这次迁徙的原因,也许是出于寻根活动吧。他想到南部的渭水看看,一路上黄色的土地让黄帝感慨万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