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埋儿奉母 (2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八章 埋儿奉母 (2 / 2)
        而且这些言论大多是酒酣耳热之时所说的酒话,本就是无心之失,逻辑方面自然不会太严密,就给了别人钻空子的机会。历史上曹操治他罪时,便是从中断章取义,将“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这段话单独拿出来,让世人误以为孔融全盘否定父母养育之恩、反对向父母尽孝道!

        “原来如此!”

        听完孔融的自辩后,孔轩恍然大悟。

        孔轩也看过二十四孝的故事,同样觉得里面的一些故事太假了,就比如那个“卧冰求鲤”的故事,谁都知道冰冻三尺,用石头都砸不开,你为了给对自己不好的继母弄鱼吃,敞开怀抱试图去融化寒冰,那叫犯傻,百分之百会把自己冻死,不值得。至于故事里冰开鲤出的结果,那只能说明这是神话故事,主角光环。如果普通人照这样去做,绝对会冻死自己,所以完全不值得提倡和效仿,这其实也是不值得宣扬的愚孝。

        如果换了孔轩来评论这些故事,恐怕会比孔融更加尖酸刻薄。

        当然,孔轩最多是言语尖酸一些,却不会像孔融那样落到实际行动上。

        比如那个“哭坟不憔”的典故,就是说孔融任北海相时,看见某人在坟墓边哭拜亡父,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孔融便认定此人是伪孝,将此人杀了。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孔融这是十分偏激和危险的举动了。按他这个标准,清明节去祭祖的中国人,恐怕有很多人都要被孔融砍上一刀。

        即使按三国时期的道德观来说,孔融杀疑似伪孝子,也不是没有争议的。但孔融并未因此丢官,反而得到了一些道德人士的称赞。

        由此可见,孔融非难伪孝、愚孝的举动,在当时是得到很多人支持的,并非曹操口中的大逆不道。

        因为多了一千多年的见识,孔轩对于孝子故事的见解,或许比孔融更为深刻,至少他第一印象就是,埋儿奉母之类的孝子故事是封建思想糟粕,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事实也是如此,这种孝子故事被历代文人出于各种目的反复编辑之后。。可能早就面目全非了。比如前面提及的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早在西汉《孝子传》中就出现了。而到了元代的《二十四孝》中,又把郭巨说成是晋代人士,把他的故事推迟了几百年,而且对故事也进行了改编,使之更合逻辑,比如郭巨和弟弟们是平分家产,并非一文不要。孩子也并非刚生下来的,而是已长到三岁,这样才能吃祖母省下的食物……这样看来,有些孝子的故事本身就不可信,是刻意编造的,因此也就不值得宣扬和让人模仿。

        历代学者在这方面的反思也是很多的。。从古至今都在反思,到了近现代也是如此。比如胡适也有过“父母于子无恩”这样的思考,但并不证明胡适不孝。

        鲁迅就曾对彩衣娱亲、埋儿奉母等故事给予负面评论,幽默中见尖刻,比如在评论埋儿奉母故事时他说:“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以前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孔轩捧腹大笑,鲁迅果然善使投枪和匕首啊,一席笑话便道尽了埋儿奉母的荒唐。。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