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二章 谈词论道(三) (3 / 3)
奈何他出入秦楼楚馆无节制,词上又招人忌,故此贬斥他的声音也多,故意借机贬损他的词曲和人格。
而那些只会歌舞的歌妓们,则索性直接向柳三变索要新词,胆子大的更提出要求让他为自己量身定作。柳三变则根据一时兴趣或歌妓需要,或将旧声变新声,或者自创新腔,填上适当的词句,高兴了还亲自教习歌妓演唱。
柳三变纯是兴趣使然,率性而为,根本不看谁给的好处多,谁有什么背景。因此,他深受众多歌妓的厚爱和乐工的尊崇。
教坊乐工的新腔,柳三变自创的声律谐美的美腔,这两部分便构成柳三变词调的主体。于是巷陌竞歌新声,其他词人也多择柳三变的新腔填词,街市上流行的曲调及词多是柳三变所作。柳词声传一时,因为他的词通俗易懂,好记好唱好听,越是不识字的人越喜欢。
公子道:“词在我朝之所以能够繁荣兴旺并成为大宋国朝文学代表性体裁的原因,我想主要是因为唐诗发展到今天已到达盛极难继的高度,我朝虽然在作诗上也有不少知名人物,据我所知,晏殊、钱惟演、梅圣俞、刘筠等人都有诗名,但这些人若放到唐朝,也只能算作二流诗人,许多诗作未免有拾人牙慧之嫌。你爱填词,以你观之,这词与唐诗可有一比吗?词在我朝的地位并不太高,能够发展到像唐诗一样的高度吗”
柳三变暗暗吃惊这样年轻的一个公子哥竟然能这样高屋建瓴的看问题,放在其他富家子弟身上,除了整日泡在歌楼酒肆里追蜂逐蝶挥霍钱财和浪费青春外,有几个能埋头苦读研究学问?
有此一问,柳三变不禁精神大振,知道今天遇到有见识、有头脑的明白人了。
柳三变沉吟片刻道:“公子此问,足见见识深远。唐诗自李杜之后转衰,逮至我朝无人能望其项背,其巅峰已过。我朝则文人多,诗人少,这也不能怪我朝诗人不行,后代之诗永无追上唐诗的可能,这是历史的必然。唐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相较今天还比较简单,人们关注的社会各方面的内容远不如今天社会的复杂。今天人们关注的东西追求的东西越来越多,人们的兴趣爱好越来越广泛,毕生只致力于诗的创作和欣赏的人大为减少,非是今人作诗的水平不如古人,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后世再也不可能达到唐诗的巅峰时期,也不会出现李白、杜甫那样的大诗人了。”
柳三变呷了口茶又道:“词体正是在唐诗衰败之时应时而生的一种文学体裁,李白独具慧眼,便有了《菩萨蛮》、《忆秦娥》词调的发韧之作。及至我朝,南唐后主被掳到汴京,先不要说他是亡国之主、亡国之音,只以填词来说,后主李煜之词确实开启我朝填词之滥觞。发展到当下这个时期,国家安定,市井繁荣,百姓不识兵戈,词始小有大成。我朝自太祖立国,迄今建国六十余载,此正是文学创作的有为时代。在这种情况下,继唐诗之后有必要兴起一种新型的诗歌体裁,‘词’由此而兴。而‘词’的体裁,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兼具杂言诗与格律诗二者形式上的优长而又‘别是一家’。但是以现在的情况而论,词的创作还不够普及,它只囿于士大夫和文人的小圈子之中,词不单要走出这个小圈子,走上更广阔的天地,还须发扬光大和出现领军人物,不如此不可能与唐诗相提并论同日而语。”
他见对方饶有兴致的在听,便继续说下去:“词在大宋能够发展迅速,以在下愚见,依赖于江南经济的发展。首先是我们的都城承五代之后,建都于开封。朝中大臣张方平有大宋建都依赖运河的重要论断,他说运河是联系东京汴梁与江南的纽带,他分析道:‘今日之势,国依兵而重,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运河)为主。’张方平说的没错,但他只说出朝廷驻屯几十万禁军于开封周边,必须依赖运河供应江南粮食。他还有另一点没说,也许在他那个位置、身份,不便多说。我认为还有一点:朝廷还供养着一个空前庞大臃肿、待遇优厚,特别挥霍奢侈的官僚集团。这些也犯不着我多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刚才说的这些只为了阐明南方经济文化对我朝的巨大影响,正因为‘国家根本,仰给江南’,词也带上了典型的南方文化色彩。”
柳三变并不是个善谈之人,何以刚一接触到这一题目便能侃侃而谈出口成章?这与他善于思索勤于读书的深厚的学问功底分不开,更与他在填词度曲上的心雄万丈的志向有关。
填词是他一生的挚爱,因此有关填词的一切,诸如词的产生、词牌的发展变化、词句与音乐的结合、词的历史定位、词的流派和代表作等等,无一不在他的研究探索之中,可以不夸张的说,他对填词的思考深度远远超过前人和与他同时代的所有人。
他的这一番言论,听得公子不住点头称善,看来这个柳三变不单只是填词出众而已,而且也有经纶济世的才干。
公子道:“你刚说要想光大词之文体,必须要让多数人喜欢,只在少数文人士大夫圈内,影响甚微,这话是说到点子上了。”
柳三变想了想道:“文学终究不是少数人之文学,如只囿于皇城圈内士大夫互相唱合,又焉能发展之流传之,必须得到百姓的认可喜爱,众口流传,方能长盛不衰。准此,要想使词体这一形式发扬光大,传承不息,必须要使之为广大市民所接受,不再是只为少数文人、官家服务的工具。再者,也莫道市井新声竞起,便是俗人百姓为之,事实上市井新声多是文人所作。我朝开科取士每届数十百人不等,但是词填的好,官又能做到高位的如晏殊等人,这等人可称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更多的文人沉沦于下层,这些混迹于社会底层的文人既有坚实的文学基础,又与广大民众息息相通,他们的作品往往反映出社会的真实的一面,更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中坚力量。故此市井传唱的,也多是文人所作,这层意思不知我表述清楚没有?当然你可能要问你属不属于这类人,我可以毫不隐晦的说我就是这类处于社会底层的文人,既使以后作了官,我也不会脱离这个阶层,我的作品植根于此。”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