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节 庙堂江湖 (2 / 3)
永乐二年初,太子问题成了秘而不宣国家大事,两位当事人,老大默然不作声,他以为道义自在人心,废长立幼造成的动乱成本太大。老二却积极活动了起来,可惜的是,正当他想努力的时候,这才发现,朝庭里主要的大臣,特别是与皇上走的近的大臣们,居然都是建文帝留下的人,而且大多不大看得起他这个以武功作资本老二。
燕王身边的人文臣都是些什么人呢,除了道衍大师以外,还有以解缙为首的七人(解缙、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这七人是永乐帝的侍读学士。什么意思呢,就是没事的时候,给皇帝说书。当然说书,不是茶楼解闷那种说志异,解缙讲《尚书》,杨士奇说《周易》,胡广《诗经》,金幼孜解《春秋》。他们一起时还会谈谈政事,因这七人都入职文渊阁,这才有阁臣和内阁一说。朱高煦没有办法搞定这些文臣,那这些文臣与皇上在一起时说什么,那就非常关键了,特别是在太子未定的情况下。
这天永乐帝听完解缙的讲课之后,又提了太子一事,而且是主动提的。解缙自然知道这事的重要性:“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永乐帝马上得天下,若是仁孝,那他早就应顺从建文帝削藩,而不是自己抢了皇帝来坐。永乐帝不作声。
看到皇上不出声,解缙停了一下,又说了一句:“好圣孙。”帝颔之,点头微笑,他是喜欢那个长孙的。
两人的对话,不久被传到了老二朱高煦的耳朵中,朱高煦把解缙恨的一个洞。此后还有一个插曲。一日,朝堂之上,群臣应制题《虎彪图》,图上画一老虎领一群小老虎,作父子相亲状。解缙挥笔题道: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这是在回点那日皇上问立太子之意,别人没看懂,皇上深受感动。
永乐二(1404)年,就在姚广孝和袁拱买完眼镜后不久。
四月初一,皇帝诏书,置东宫官属淇国公邱福兼太子太师,成国公朱能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蹇义兼詹事,工部右侍郎金忠为兵部尚书兼詹事,兵部右侍郎墨麟、工部左侍郎赵毅兼少詹事。
四月初四日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封高煦为汉王、高燧为赵王。并诏告天下。
至此世子朱高炽依惯例被立为太子,老二朱高煦,封国云南,老三负守北京。
宋德福这些天在找李明,诏告天下之事,他并不太在意。定了太子也好,可这太子是什么样的人,他并不清楚。至于汉王,他觉得离的更远,不会去关心。大明朝的藩王要就藩,封在哪里,就要到那里去做王。云南离的远,那都是蛮人,日子不好过噢。
李明并不知道这些国家大事,他偏居在镇江府丹徒县高资镇某处的一小山之上,离他最近的一户人家是山脚下的那个茶博士。
乡民出资建了茶亭,他负责这个茶亭的维护。在那卖酒卖茶所得,一方面自己补贴生活,一方面用在这个亭子上。其实,说是卖茶,却从不说主动说价的,有人愿给,他才收钱。
离山脚那个茶博士家离最近的村子牛家村也有两里地,平日里赋役之事也轮不到这个茶博士,也没啥国是政事好说于他听。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