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 庙堂江湖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节 庙堂江湖 (1 / 3)
        京城有大小两个世界,一个是权贵们的世界,一个是老百姓的世界。在大明朝,权贵们生活在他们的政治和日常生活中,老百姓们则是主要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如同地球带着月亮在转,同样的,月亮被地球带着围着太阳在转,太阳又带着地球和月亮在银河系转。

        寻常百姓不会知道皇帝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也不会知道皇帝在想什么,皇帝的烦恼是什么,他们连这种意识都不会有,所以根本无从去想象那些东西。

        有些人则不同,他们或跟在皇帝身边在庙堂之上,这些人被称为大臣,还有一些他们散在地方处江湖之远,他们被称为有识之士。

        靖难之后,整个国家机器一方面按着惯性推动着大明朝在往前走,另一方面加入了永乐这个能力精力都很强的皇帝之后,大明朝前行的步伐更大更快了。

        开国之初,新国气象,整个国家社会都是一番欣欣向荣百废待兴的样子。永乐上位后也有这种契机,国家的计划性很强,新皇帝的命令能很好的被贯彻下去,毕竟个个都需要向新主子表忠心。这会站错队后果是很严重的,这些年死的人着实不少。

        永乐帝还是燕王的时候,燕王妃徐氏,中山靖王之女,共有三个儿子,起兵靖难,当时的世子朱高炽留在北京负责守卫,老二朱高煦因为勇武,随燕王征战。

        在白沟、东昌二战,朱高煦立下大功。尤其蒲子口之战,燕王战败差点被杀,而高煦力战,才取得胜利。相对于朱高煦,世子朱高炽也有不俗表现,在留守北京的时候,他也是亲自在城头指挥作战,据说也射了几箭。世子长的矮胖矮,还是个瘸子,平时走路都要两人扶,能做到这点很不容易了。而且后来建文帝还写信给他让他主动与燕王划清界线,朱高炽在第一时间把这信交给了燕王表明了立场。所以说,整个靖难之役他也有功劳。

        燕王喜欢老二朱高煦有自己的原因,朱高煦长象英武,像自己,平时也很宠爱。坐定南京之后,面临着立嫡的问题。

        永乐二(1403)年正月时,三位皇子都被招到了南京,议立太子之事俞来俞紧。本来这事在东王上位之时就应该一起定下,到了第二年才有所动作,好象皇上有点犹豫,他这一犹豫,大家马上看出端倪。

        好象皇上对老二朱高煦有点意思,没错,皇上是这么个意思。永乐帝曾经召邱福、王宁、解缙等密秘商议。邱福,淇国公,武将代表,王宁,附马都尉,王室代表,解缙,大学士,文臣代表。

        解缙说:“世于高敬仁孝,天下共知。夺长为乱道之行径。”不用多说,这代表了文臣的态度,事实上,姚广孝也是这个意思,但燕王仍犹豫不决。

        邱福,这位在张玉死后靖难首功的武将,他与朱高煦关系一直不错,他支持的是老二,这也可以说是大多数武将的态度。这从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燕王的立太子的困惑,真的要立燕王世子为太子,一定要搞定这些武将才行。

        王宁尊重自己的老丈人,在这事上,不发表意见。他知道水深,不敢轻易伸脚进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