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和“+互联网”概念的异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互联网+”和“+互联网”概念的异同
  互联技术产生于1968年,首先应用在为军事信息服务的领域,互联技术在信息化时代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不久就在民用信息的服务领域迅速推广。中国在**开始建造互联的“信息高速公路”,不仅抓住了互联技术的历史机遇,而且走在了互联技术应用和创新的世界前列。我们常常听到一些经济学家中国的产业结构处在低端,在制造业的许多部门缺少自主、核心的技术,不能获得由品牌效应带来的高附加值,但是,中国的互联产业处在前沿,互联产业领域的许多公司、企业拥有自主、核心的技术,像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一类的公司已经成长为世界级的“巨头”。互联技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现在进入了互联技术的“黄金年代”,最近的4到5年,互联技术通过“互联+”的方式进入到国民经济和大众生活的所有分支领域,互联技术和“互联+”经济正在改变人类经济和社会交往的方式,尽管我们还能处在“互联时代”的早期阶段。

  “互联+”概念的关键词是互联,它是“互联+”概念的基本点。“互联+”经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可以将“互联+”语词中的“互联”与符号“+”分开理解,符号“+”代表着添加与融合,表明了“互联+”经济的应用范围为互联和传统产业,这种不同于传统的经济方式依托互联信息技术,实现了互联和传统产业的融合,达到生产要素优化、业务流程更新、商业模式重构的目的;另一方面,“互联+”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宽泛的含义是指通过开放、平等、互动的络平台、通过络大数据的分析与整合来理清供求关系来转换传统产业的生产和经营模式,达到经济新动能的形成,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目的。“互联+”是一种创新的经济形态,传统的工业、商业、金融业等业态在融入了互联技术的“基因”之后呈现新的样态,焕发了新的活力。根据经济学家的简要解释,“互联+”就是“互联+各个传统行业”。

  经济学家通常将工业、农业和运输业归属为实体经济,将金融业归属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是创造经济价值的经济部门,而虚拟经济是实现经济价值的部门。根据“互联+”的概念,我们可以将目前的经济形态划分为互联经济和传统经济,以互联技术和经营为主体的公司代表了互联经济,比如: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以传统加工业和制造业为主体的公司代表了传统经济,比如:TCL、格力电器和哇哈哈。将经济形态划分为互联经济和传统经济两大部分只是相对的,像华为一类的智能手机和智能设备制造厂商兼具了互联和传统制造业的双重特性,与阿里巴巴相比,华为不是一种互联企业;与格力相比,华为不是一种传统制造企业,就像与谷歌相比,苹果更像一个传统的制造企业,而与波音公司相比,苹果更像一个互联企业一样。

  我们可以将“互联+”理解为互联经济加上传统经济、或互联企业加上传统企业。比如:将互联公司360理解为“互联+安全”,360提供的核心产品是互联安全,此外,360还提供更多的互联产品和服务。可以将互联公司百度和谷歌理解为““互联+搜索”,百度和谷歌提供的核心产品是互联信息搜索,此外,百度和谷歌还提供““互联+广告”的产品和服务。互联企业的“大哥大”——阿里巴巴和腾讯提供了最多形态的“互联+”项目,淘宝和天猫是“互联+商城”,微信和QQ是“互联+社区”和“互联+聊天”,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互联+金融”,腾讯新闻和阿里商讯是“互联+新闻”、“互联+商讯”,还有”琳琅满目”的项目诸如:阿里娱乐=“互联+娱乐”,阿里电影=“互联+电影”,阿里体育=“互联+体育”,阿里旅游=“互联+旅游”等。目前,,“互联+”已经影响了多数行业,形成了电商务、互联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互联+”的生态系统。

  如果从互联企业的角度来看,将互联技术和信息平台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理解为“互联+”,那么从传统企业的角度来看,可以将传统企业与互联技术和信息平台的融合理解为“+互联”。传统企业既可以自己开发互联技术和信息平台,也可以“借船出海”,利用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互联公司开发的“大平台”,像“实力派”万达一类的企业自主开发了平台,采用了自有的线上、线下销售模式,而绝大多数的微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采用了共享的技术和信息平台。像阿里巴巴、京东、易、亚马逊、伊贝等超级互联公司搭建了“全球买、全球卖”的平台,中微企业只需在平台上开一家“店”,就可以实现产品和服务的交易。每一个传统企业都拥有“+互联”的机会,无论是实体经济的制造业,还是虚拟经济的金融业都面临了如何有效地应用互联技术和信息渠道的挑战,在互联“风起云涌”的时代,就像莎士比亚在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中写下的一句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一样,顺应互联技术的发展,传统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机会,违逆互联技术的发展,传统企业将面临“出局”的命运。不仅目前的传统企业积极主动地“接轨”互联,而且社会和政府组织也在引入“电政务”,实现“社会管理、政府服务+互联”的跨界转换。

  理解了“互联+”和“+互联”的概念后,我们再来比较两种概念的异同,用物理哲学的“差异原理”来解释它们的相异性,用物理哲学的“互补原理”来解释它们的融合性。“互联+”主要是从互联企业的方面考虑的,不是互联企业比传统企业活得更好的问题,在互联的“冬天”,有大量的互联企业熬不过严寒天气,阿里巴巴就在初创期遭遇过许多的挫折和磨难,度过了互联的寒冬,而是互联企业如何与传统企业更好融合的问题,比如:互联+出租”诞生了“滴滴出行”和“共享自行车”,两种“共享经济”的出行方式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本作者从“互补原理”出发,提出了“+互联”的概念,主要是从传统企业的方面考虑的,不是传统企业比互联企业活得更难的问题,在实体经济的低迷期,大量的传统企业、特别是中企业面临了工资上升、材料成本上升的压力,遭遇了市场萎缩的冲击。传统的钢铁、煤炭企业在“去产能”和“去雾霾”压力下必须走上“自我革新”之路。以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为一方和以宗庆后、李东生、董明珠为另一方所发起的“经济大辩论”如果不是反映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冲突,也是反映了互联经济和传统经济的碰撞。互联经济不是虚拟经济,青年人“开个店”不至于影响到“工匠精神”,就像马云可以用互联+商场,董明珠也可以用空调+互联,李东生可以用电视机+互联一样,最终的结果就是出现马云倡导的“线上+线下”的商业模型。我们将上和下“上上下下”的结合,将“互联+”和“+互联”的融合理解为“互补关系”,理解为“差异原理”和“互补原理”的双重应用。有了“+互联”的概念,传统企业的“大佬”宗庆后就不必“急急忙忙”地喊话,他最近声称自己是互联经济的支持者,不能把振兴实体经济和互联经济对立起来。

  (邓如山2017-5-8yywgs@163.)

  (Thesimiritiesanddiffereweentwocepts:“I+""and“+I”)

  *v本\文*/来自\v\v/**\.Pi. ,新快无弹*窗**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