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原理”和“对应原理”的等效和差异性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互补原理”和“对应原理”的等效和差异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波尔的“互补原理”,本作者“煞费苦心”地导入“差异原理”,既然在光和原等微观粒的两种属性——粒性和波动性之间存在融合性和互补性,可以用“互补原理”来描述微观粒的双重性,那么“互补原理”实际上隐含了微观粒物理属性的差异性,或者物理属性的差异构成了它们互补性的前提,我们因此可以用“差异原理”来描述光和原等微观粒的粒性和波动性的差异。1927年,丹麦的物理大师尼尔斯·波尔发现了“互补原理”,在此之前的1916年,他发现了“对应原理”,对应性原理对波尔提出量化的原模型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1922年,波尔因对原结构和原辐射的研究所做的重大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互补原理”指的是:在不同实验条件下获得的有关原结构的数据不能用单一的模型来解释,比如:在电的粒模型和电的波动模型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对应原理”指的是:物理规律在原范畴和在宏观范畴的表现不同,如果把微观范畴的物理规律延伸到宏观范畴,那么微观物理和宏观物理的规律能够取得一致性。“对应原理”给出了一条从原结构和属性的经典解释过渡到量解释的原则,如果将量理论看成是一种“新理论”,那么经典理论就是一种“旧理论”,“新理论”和“旧理论”有不同的应用条件和范围,“新理论”在极端的条件下能够回到“旧理论”的框架。

  为了更好地理解波尔的“对应原理”,本作者“心谨慎”地导入“差异原理”,既然在描述光和原等微观粒属性和运动的量理论和描述宏观物体属性和运动的经典理论之前存在可比性和对应性,可以用“对应原理”来描述两种属性和运动规律的相互关系,或者量理论和经典理论在极端的条件下存在相互转换的可能,符合“转换原理”的定义,我们因此可以用“差异原理”来描述两种理论的差异。“对应原理”实际上隐含了量理论和经典理论的差异,或者两种理论的差异性构成了它们之间对应性的前提。本作者认为在“互补原理”的理解中引入“差异性原理”和在“对应原理”的理解中引入同样的“差异原理”符合“等效原理”的关联,就像波尔将“互补原理”和“对应原理”从自然认识引入到社会认识一样,这种引入的方式符合“等效原理”。“对应原理”不限于对量理论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回到经典理论的解释,比如:狭义相对论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回到经典力学,作为“新理论”的狭义相对论应用在物体运动接近光速的条件,而作为“旧理论”的经典力学应用在物体运动远低于光速的条件,狭义相对论和经典力学的“对应原理”指的是:狭义相对论在物体运动远低于光速的条件下能够回到经典力学的描述。“对应原理”指明了“新理论”和“旧理论”的相互关系,任何一个新理论在极限的条件下必然与旧理论保持一致。

  既然可以从“互补原理”的分析中能够导出“差异原理”,从“对应原理”的分析中能够导出同样的“差异原理”,可以将互补原理理解为两种差异属性的互补,将对应原理理解为两种差异原理的对应,那么“互补原理”和“对应原理”存在等效性、一致性,符合“等效原理”、或“一致性原理”的定义。如果将光和电等微观粒的粒性理解为物理的经典理论,而将光和电等微观粒的波动性理解为物理的量理论,那么微观物质的粒性和波动性构成了互补性,形成了对应性,经典理论和量理论的描述既符合“对应原理”,也符合“互补原理”。既然“互补原理”和“对应原理”符合“等效原理”的定义,那么能不能将波尔在1916年提出的“对应原理”和在1927年提出的“互补原理”合并为一个原理?将“对应”理解为“互补的对应”,将“互补”立即为“对应的互补”?我们发现在“对应原理”和“互补原理”之间除了等效性、一致性之外,还存在微妙的差异性、非同性,在波尔的科学和哲学思想中,互补性更多地指两种属性的互补和融合,而对应性更多地指两种理论体系的对应和转换。比如:光和电在实验和观测中表现的粒性和波动性处于互补态,而对光和电的经典描述和量描述处在对应态。比如:人的自然性和人的社会性处于互补态,而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处在对应态。我们可以将极端情形的辩证唯物论理解为机械唯物论,一旦我们的思想发生僵化、落后和保守的情形,就可能滑入机械唯物论的“泥坑”。

  就像“互补原理”成为一种物理和宇宙哲学的原理一样,“对应原理”同样形成了一种物理和宇宙哲学的原理。几乎所有的量物理学家都是哲学家,波尔则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由于在量物理的微观领域“测不准原理”和“广义测不准”、或者“不确定性原理”和“广义不确定性原理”的作用表现得非常明显,本作者认为所有的量物理学家必然遭遇哲学问题,所有的量物理学家必然倾向“转型”为哲学家。对量物理的准确描述需要数学,甚至有一些数学工具还没有开发出来,对量物理的深刻理解需要哲学,甚至有一些哲学术语和哲学原理还没有挖掘出来。就像波尔将量力学的“互补原理”和“对应原理”推广到自然和社会哲学领域一样,到目前为止,本作者在“业余科学组”和“业余哲学组”的研讨中,自觉不自觉地将海森堡量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推广到自然和社会哲学,提出了“广义测不准原理”、或“广义不确定性原理”,将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等效原理”推广到自然和社会哲学,提出了物理和宇宙哲学的“等效原理”,本作者用“狭义等效原理”定义伽利略和牛顿的“等效原理”,而用“广义等效原理”定义爱因斯坦的“等效原理”,这是因为伽利略的“等效原理”适用于惯性参考系,而爱因斯坦的“等效原理”适用于惯性和非惯性参考系。不能简单地否认“业余组”的研讨价值,不是所有的“民间科学家”和“民间哲学家”都自以为是,带来“混淆视听”、“以次充好”的结果,**就是一位“业余哲学家”,没有一位哲学家对**主义哲学的解释达到了**的水准。

  我们可以用最近的一个商业案例来明“对应原理”和“差异原理”,“互补原理”和“差异原理”的双重应用。“五一节”期间,苹果公司抛出了两个重要消息,一是推出无线充电的服务,实现在WIFI条件下对智能产品的充电,二是推出手机支付服务。今后的手机和平板等智能产品即可以用有线、也可以用无线的方式进行充电,两种充电方式既有等效性、互补性,也有差异性,如果消费者倾向于使用苹果的无线充电方式,那么这将有助于苹果手机和平板的销售,如果消费者不在意两种充电方式的差异,那么充电方式的选择不至于造成对其它手机和平板产商的剧烈冲击。根据“对应原理”,华为和米等手机产商同样可能研制新一代的无线充电方式,打破苹果公司对此项技术的垄断。对于消费者而言,支付宝、微信支付、易支付等互联金融方式是等效的、互补的,金融支付的等效性带来了可取代性,可取代性带来了竞争性,苹果公司加入手机支付方式,必然加剧移动互联金融竞争的态势,但是,微信、易、苹果支付取代支付宝的可能性极,因为支付宝不是单一的支付功能,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于“互联支付加”,加上了“五花八门”的消费和金融服务,支付宝可以打造一座“无纸币”的城市,如此的金融模式在苹果手机的支付方式中还没有找到“对应点”。过去,支付宝“对应”Paypal,淘宝“对应”Ebay,就像百度“对应”谷歌,QQ对应ICQ,易“对应”雅虎一样,现在,上市公司市值第一的苹果公司在支付领域开始“对应”支付宝和微信,这是商业竞争的需要,也反映了中国互联金融引领世界的趋向。

  (邓如山2017-5-4yywgs@163.)

  (”plementaryprinciple”and“correspondenceprinciple”)

  *v本\文*/来自\v\v/**\.Pi. ,新快无弹*窗**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