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简要阐释西方哲学中的“宇宙目的论”(二)
原始先民和近现代社会的知者、智者都观测和感悟到宇宙天体、自然万物运行和演变的完美性和秩序性,物质形态和物质种类不是随机产生的,而是存在内在和外在的深刻原因,揭示宇宙运行和自然演变的规律是科学家的崇高使命,就像探寻物质和精神的本源和实质是哲学家的最高使命一样。我们可以将自然物质划分为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两大类,或者将自然物质划分为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两种类型,宇宙中的绝大多数物质属于无机物质、或非生命物质,只有非常少量的有机物质、或生命物质,实际上,生命物质比有机物质的概念更为狭,以微生物、动植物和人类的形态存在的生命物质在宇宙中是非常稀少的,我们现在相信在太阳系内和在太阳系外的行星、卫星和彗星中也许存在和地球类似的微生物,甚至可能存在独特的生命形态和外星人,但是,和自然的物质和“暗物质”相比,生命物质的数量微不足道。从无机物质演化到有机物质,从有机物质演化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演化到人类的身体器官和大脑,其间经历了天体的、地质的、生命的演化史,人类文明社会数千年、数万年的历史与自然物质和生命形态的演变史相比极其短暂,数千年、数万年与几千万、几亿、几十亿、一百多亿年相比只是一个微的数字。现在社会的知者、智者从人类诞生和成长的“微”时间段中却发现了宇宙学的“人择原理”,宇宙演变的和谐、秩序和美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就是自然规律,用哲学的语言来描述就是和谐论和目的论。
原始先民和现在的学者都有将宇宙整体视为一个超级的生命体,仿佛在地球、太阳、银河系和系外星系中存在宇宙生命体的脉冲一样,将宇宙视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相当于在宇宙和生命体之间建立了“等效性关联”,适用于“等效原理”的解释,地球、太阳、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构成了一个真正的大宇宙,我们的生命体构成了一个浓缩的“宇宙”,宇宙只用极微量的物质就组织了我们身体的“宇宙”,而我们的大脑能够感知和认知一个真正的大宇宙,人类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人体的质量,而是因为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伟大。我们的生命体和宇宙的演变具有某种形式的一致性,都呈现了诞生、成长和死亡的过程。宇宙生命体在运行和演变的过程中呈现的和谐、完美和秩序仿佛是经过了某种“大设计”一样,史蒂芬·霍金在撰写《大设计》一书时也许受到了宇宙学中“人择原理”的启发,霍金和爱因斯坦一样不相信宇宙演化的“总设计师”、或“大设计者”是上帝,是各种人格化的神,物质结构和自然系统时自洽的,不需要在自然物质的背后“隐藏”一个上帝和某种不为人知的神秘力量,原始先民和现代人的宗教信仰试图寻找“迷失的上帝”,但是,不应该从物质结构和自然系统中去发现,而应该从人类的文化信仰中去寻找。如果将宇宙看成是一个超级的生命体,那么宇宙的演变仿佛含有一种目的性,就像人类历史向“预定的目标”发展一样。
与我们现在“津津乐道”地提倡“机器是人”的观点,将“机器人”制造视为智慧生产的核心不同,十七、十八世纪的西方哲学家在批判中世纪神学目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机器是人”的观点。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的开创者拉美特里在1747年匿名发表了《人是机器》一书,十八世纪的法国没有消除亚里斯多德“内在目的论”的影响,拉美特里由于发表了带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著作《心灵的自然史》被迫流亡荷兰,在荷兰出版的《人是机器》一书抛弃了亚里斯多德和经院哲学的“外壳”,直接驳斥了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拉美特里根据大量医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知识,力求证明人的心灵不是神灵的创造,而是人的身体和大脑“机械运动”的产物,运动的物质能够产生有生命的生物,有感觉的动物和有理性的人。尽管拉美特里和霍布斯等哲学家用机械唯物主义批驳了神学目的论,但是也造成了机械论和目的论哲学的对立。生活在十七、十八世纪的英国科学家和德国哲学家康德表现了哲学思想的双重性,我们可以将牛顿看成是哲学领域的康德,将康德看成是科学领域的牛顿。牛顿在40岁之前将主要的精力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在40岁之后将主要的精力用于神学的研究。我们在康德哲学和牛顿自然哲学中能够感悟到两种倾向,一方面是朴素唯物论的,另一方面则是神秘唯心论的;一方面是机械论的,另一方面则是目的论。
亚里斯多德和托勒密的“地心”体系同样讲究事物的和谐和秩序,但是,亚里斯多德不是一位科学实证主义者,他认为太阳、月球、星辰围绕地球旋转,运转的轨道为一个圆形,圆周运动符合“美学的法则”,看起来才是和谐、美的秩序,地面上的物体在作垂直的下落运动时其运动的轨迹为一条直线。17世纪的早期,开普勒用运动学的规律科学地描述了行星完美、和谐的运动秩序,牛顿则用动力学的规律解释了天体和谐和完美运动的本质。牛顿的引力定律和三大定律既能描述天体的运动规律,又能展现地面物体运动的本质特征,实现了“天上人间”统一的科学解释,我们因此可以认为牛顿以自然哲学的方式统一了“外在目的论”和“内在目的论”的统一,既然天体和地面上的物体遵循统一的运动和力学规律,那么天体运动和上帝存在的特殊性和优先性就消失了。牛顿自然哲学的“外在目的论”指向了上帝和神,而“内在目的论”则指向了天体和物体和谐运动的真实原因。牛顿过,“重力解释行星的运行,但不能解释谁使行星运行。上帝治理万物,知道一切可做或能做的事。”牛顿认为上帝在创造了万物的同时,也赋予了它们自然运动的规律,上帝的“有形之手”只需要发挥“第一推动力”的作用,上帝在天体开始运转之后就不再干涉它们的运行,天体万物按照自然规律的各种形式永恒地运动下去。显然,牛顿对“宇宙目的论”的解释划分了宗教和科学的作用范围,不同于中世纪教会那种纯粹**义的解释,即符合科学唯物主义的时代要求,又反映了牛顿自然哲学思想中科学和宗教的纠葛。
牛顿的机械唯物论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宇宙观中,哲学史家将牛顿的“宇宙和谐论”和“宇宙目的论”称之为“机械宇宙观”、或“钟表宇宙观”,宇宙和天体一旦形成和运动起来,不再接受上帝和神学的指导,一直按照牛顿的运动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运动下去,运动的天体和物体与宇宙的时空没有任何联系,时间均匀地流逝,像钟表的机械走动一样,如此的时间被牛顿定义为绝对时间;空间均匀分布,像静止不变的“空箱”一样,如此的空间被牛顿定义为绝对空间。牛顿在科学上最伟大的贡献是创建了经典物理学,如果我们认为康德是近代哲学的集大成者,那么我们会认为牛顿是近代科学的奠基者,然而,牛顿对宇宙“终极和谐”和“终极目的”的信仰超过了康德,他曾经过,“科学与上帝伟大的创造相比,不过如一个孩在大海边偶然捡到一件美丽的贝壳而已。”“我愿意以自然哲学的研究来证明上帝,以便更好地侍奉上帝。”首先将“外在目的论”指向外在的先验性、客观性、或外在条件下的,将“内在目的论”指向内在经验性、自在性、或内在条件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提出的“自然目的论”超越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神学目的论”,对黑格尔提出的“内在目的论”和**提出的唯物辩证法的“目的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在19世纪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中反复强调尊重自然规律是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
从20世纪以来,“目的论”哲学有了新的发展,各种“有机目的论”层出不穷,不仅在科学观测和检验的基础上,科学家描述了一个具有“动态平衡”和相互转化的物质结构和宇宙的演变,而且在辩证法的有机性、统一性和全面性的分析中,哲学家更多地关注“人的目的论”和“自然的目的性”的和谐统一。违背自然规律就是违背自然的和谐和目的,我们可以将自然在生存、进化和消亡中表现的规律性理解为自然的“内在目的性”,人类在寻求经济和社会、文化和科学的发展目标时,不应该破坏自然的规律性、或自然的目的性。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现代辩证法——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运筹论的指导下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和提升,但是,地球环境越来越不能支撑目前“高排放”的生产方式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必须重新找到人与地球环境之间“和目的的适应性”。在宇宙学的概念上,上帝不是宇宙和谐和秩序的目的和原因,在地球学的概念上,人也不是地球和谐和秩序的目的和原因。如何建立人与地球环境之间“和目的的适应性”?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邓如山2017-3-26yywgs@163.)
(Brieflyexpiernphilosophyof“Teleologyoftheuniverse”)
*v本\文*/来自\v\v/**\.Pi. ,新快无弹*窗**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