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终极和谐和目的中的“广义测不准原理”
牛顿和爱因斯坦从科学走向哲学,从哲学走向宗教的研究路径具有形式的一致性,两位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展示了他们学术生涯的相似性和等效性,我们将两位科学家在科学和哲学、科学和宗教相互关系的探索中表现出的“惊人一致性”理解为“等效原理”。青年和中年早期的牛顿和爱因斯坦醉心于科学的研究,为人类自然科学做出了无以伦比的贡献,而中年晚期和老年的牛顿和爱因斯坦则沉迷于哲学和宗教的研究,为人类人文科学做出了不可低估的成就。本作者将牛顿的宇宙哲学概括为“强人择原理”,而将爱因斯坦的宇宙哲学归纳为“弱等效原理”,主要的原因是牛顿的宗教学部分地改变了传统的宗教形态,却仍然属于传统的宗教神学,而爱因斯坦的宗教学完全地颠覆了传统的宗教形态,渗透着宇宙的宗教感情,属于人类道德和美学感知的“新宗教”。
本作者不会重复在数百、数千、数万篇的文章和论文中论述的牛顿宗教观、爱因斯坦宗教观,而是在宇宙哲学原理的启发下给出一些新的解释。虽然可以用“等效原理”来解释牛顿和爱因斯坦“形式一致”和“逻辑一致”的思想轨迹和学术生涯,但是,本作者需要用“突变原理”来解释牛顿和爱因斯坦物理学和宗教学的本质差异,只有将“等效原理”和“突变原理”结合起来,才能清楚地了解牛顿和爱因斯坦科学和宗教思想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本作者完全可以从生物学的“遗传与变异”,辩证法哲学的“量变与质量”,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保留与革新”原理中提炼出宇宙哲学的“突变原理”,但是,最好的方法是从牛顿的经典物理转换为爱因斯坦的现代物理中归纳出具有一般宇宙哲学意义的“突变原理”,宏观和量宇宙在运动和演变的过程中遵循这一原理的作用。于是,本作者在等效原理、转换原理、量效应递减规律、广义测不准原理之外提出第五个宇宙哲学的原理——突变原理。
晚年的牛顿和爱因斯坦沉迷于宗教和“新宗教”的研究,这与科学认识的时代性和有限性有关,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现代力学分别给出了“宇宙和谐论”和“宇宙目的论”的最好解释,牛顿的引力和绝对论,爱因斯坦的引力和相对论代表了人类科学认识水平的两座高峰,现在的物理学家试图从经典物理和现代物理、或者从修正的牛顿引力、修正的爱因斯坦引力理论中找到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现象的解释,找到对星系结构和星系运动异常性的诠释,但是,在“新物理学”建立之前,经典物理和现代物理仍然是我们理解宇宙运行和演变规律的最好理论,缺少牛顿力学的工具,我们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火箭和宇宙飞船,计算它们的飞行轨道都将找不到理论的依据,同样,缺少爱因斯坦的引力方程式,我们对黑洞的属性,双中星绕转带来的引力辐射和引力波都会感到无所适从。牛顿和爱因斯坦在对科学与宗教相互关系的认知上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再好的科学理论也不能达到“终极认识”。晚年的牛顿放弃了对科学“终极解释”的探求,而晚年的爱因斯坦力求在物理学“大统一理论”中找到终极的理论,但是,爱因斯坦矢志不渝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以霍金为代表的一大批物理学家坚信,通过“弦理论”的创建能够破解物理学“终极理论”的难题,但是,他们细致耐心的努力同样没有取得结果。为了寻求宇宙和谐和目的的终极原因,牛顿和爱因斯坦“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宗教和“新宗教”的研究道路,所不同的是牛顿的宗教指向了神学和神秘主义,而爱因斯坦的“新宗教”则指向了康德“头顶上的天空和内心的道德”。
为什么牛顿和爱因斯坦在“终极真理”的探索中必然遭遇“广义测不准原理”的制约昵?这是因为牛顿和爱因斯坦不能完全满意科学对宇宙终极完美和秩序的解释。牛顿和爱因斯坦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科学家,一位著名的诗人赞美到:世界一片黑暗,上帝,让牛顿去吧,于是,世界一片光明。有滑稽人士接着:魔鬼,让爱因斯坦去吧,于是,世界又回到了黑暗。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和宇宙学比牛顿的更为深奥、难懂,更符合现代天文观测和物理检验的事实,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和宇宙学在牛顿的基础上发生了“突变”,符合“突变原理”。晚年的牛顿和爱因斯坦为什么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宗教和“新宗教”的研究?晚年的牛顿也许能在电学和磁学的领域发现更多的原理,而晚年的爱因斯坦也许能在引力量化和引力波物理学领域取得更大的进展。牛顿曾接待过一位无神论的支持者,请他观赏自制的太阳系星体运行仪,客人惊叹于其运行之精确,于是问道:“谁制造,怎么制造的?”牛顿幽默地回答:“自发而随机产生的。”无神论者以为这不可能,牛顿然后反问道:“既然你认为星运仪都不可能自发、随机、偶然地产生,那阁下为什么坚持认为庞大的宇宙及一切是随机、偶然地产生的呢?”。无独有偶,爱因斯坦曾接受一位记者的采访,请他谈对神是否存在的看法,那时,爱因斯坦刚送走一位朋友,看着桌上的糖果、饼干、咖啡杯,对记者发问:“记者先生,您知道是谁将咖啡等物安放在此处的?”记者回答:“当然是阁下。”爱因斯坦接着便:“到咖啡杯等物,尚且需要一种力量来安排;那么请想想:宇宙拥有多少星球,而每一星球按照某一轨道运行,此种安排运行的力量就是神!”,“也许阁下会,我没有看见过,也没有听到过神,那么我如何相信神的存在呢?是的,您具备了五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但是,这五种感官是有限度的,例如声音,只有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范围内的波长,人才能听到。”
即使是现在的多数科学家也不完全接受对宇宙和谐和目的的科学解释,他们发现,我们的宇宙是如此的精确、完美而有序,一切自然常数,如:电电量、质质量、相互作用力的耦合常数等等,如果稍有一点不同,原不会聚拢,恒星不能燃烧,行星、地球、生命无法存在,我们的宇宙将变成另一种景象,甚至不会有人类的意识去感受自然的美,去认识自然的奥秘,如果没有人类意识的产生,自然万物的存在对我们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剑桥大学的物理学家约翰·波尔金霍纳过:“当你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都是不可思议地、精密地协调在一起,从而制造出我们看到的这个宇宙,你就会有如此的想法:这个宇宙不是碰巧存在的,而是有意创造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却不满意人们将万有引力作为宇宙运行的终极原因,不能将宇宙看成是一个大钟一样的机器,他过:“重力解释行星的运行,但不能解释谁使行星运行。上帝治理万物,知道一切可做或能做的事。”
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发现了物质和能量相互转换的质能方程式,却不满意物质和能量的“实在论”、“唯实论”的终极解释,他过:“物质的存在是由于人类的错觉”,“宇宙间只有场和物质这两种东西”,“实际上只有场,物质不过是场强特别高、能量特别强的实体。”爱因斯坦多少对世界的物质性存有怀疑的态度,他甚至认为佛教“一切皆空”的信条更适合对物质本质的描述。现在,许多一流的物理学家从“物质非物”的佛教解释中得到了启示,他们认为,一百多种元素构成了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而一切原由带负电的电、带正电的质和电中性的中组成,电和质、中还可以分解成更的类,更的类组成了“类家族”,它们可以在物理场中“跳进跳出”,一会儿“在场”,一会儿“出场”,展现了一个“虚虚实实”的“场世界”。爱因斯坦过:“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它的观点,这就是佛教。”,“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佛学这种直觉的智慧,是一切真正的科学动力。世界上如果有什么真正的宗教的话,那就是佛教。”
本作者相信,对科学终极理论产生作用的“广义测不准原理”能够解释晚年的牛顿和爱因斯坦共同走向宗教和“新宗教”的一种原因。那么如何用“等效原理”和“突变原理”来解释牛顿宗教和爱因斯坦“新宗教”的相同性和不同性昵?可以用“等效原理”解释的相同点在于:两者的宗教思想脱离了传统**的教义,牛顿认为上帝只是“第一推动者”,不相信圣母、圣和圣灵“三位一体”的基督神学,爱因斯坦则否定人格化的上帝,排除了“第一推动力”的可能。可以用“突变原理”解释的不同点在于:牛顿相信一种非常特别的“自然神论”,这种宗教理论认为,天体之所以运动是因为上帝不仅创造了万物,而且设定了各种自然规律,比如:牛顿发现的运动定律。上帝推动了天体的运动,天体然后按照自然规律永恒地运动下去。爱因斯坦则认可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哲学史上的斯宾诺莎是一位泛神论者,他把神和整个宇宙视为同一体,认为一切事物的内因造成它们的和谐和秩序,上帝存在于一切自然事物之中。否认人格化上帝的概念,所谓上帝的意志实际上等同于自然规律。爱因斯坦强调自己有着真正的宗教情感,他的宗教情感表达的是对自然规律的和谐所感到的狂喜和惊奇。爱因斯坦过:“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事物的有序、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的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
(邓如山2017-3-27deepmind_123@163.)
(Wehegeneraluaintyprinciple”toexpintStificeptofultimateharmonyandpurpose)
*v本\文*/来自\v\v/**\.Pi. ,新快无弹*窗**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