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论文已完成 直论形象陈奂生(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答辩论文已完成 直论形象陈奂生(二)
        我的毕业答辩论文的正稿,《谈陈奂生农民形象塑造的现实意义》,后一部分是:

        ……

        在《陈奂生上城》中,作为普通农民的陈奂生,并不是那种,战天斗地的好汉;也不是那种叱咤风云的英雄。而是我国八亿胼手胝足的农民中,很为普通的一员。他们善良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无足以称道。在对陈奂生形象的描绘上,作者十分冷静,未加以表面的褒贬,动之于声色。但是,却又表现了其深沉的感情态度。

        从作者涉笔成趣的幽默笔调来看,也非故作噱头油滑,而是来自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对人物性格的深刻理解。正因为这样,该农民形象,才能够如此,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引起大家强烈的共鸣。

        通过陈奂生形象的塑造,不但使人们,对现阶段的农民有所了解,还引人深思:在解放了数十年的中国农村,为什么农民的观念,还会有这样的迷惘、模糊?摆脱了封建土地制桎梏的农民,为什么还会有如此的贫困和愚昧?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将是一场怎样的革命?

        在现阶段,农民对生活的追求,已经不仅限于温饱;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渴望,已经日趋突出。作家高哓声笔下的陈奂生,正是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农民的这种期望。

        陈奂生上城卖油绳时,他的精神面貌,就与过去的一年不同。此时,他“囤里有米,橱里有衣”,卖油绳图的是,“买一顶簇新的、呱呱叫的帽”。

        长期精神生活的贫乏,形成了陈奂生口词笨拙的短处:“讲起话来,无非是‘时侯娘常打我的屁股,爹倒不凶’,‘也上了四年学,早忘光了’……”,看了三打白骨精,只会“孙行者最凶,都是他打死的”。

        陈奂生是渴望精神生活的,没听没看,就觉得没趣。他在平时答话,也常遭人取笑。当有人问:“本大队你最佩服哪一个?”,他忍不住:“陆龙飞最狠。”人家再问:“一个书的,狠什么?”他:“就为能书,我佩服他一张嘴。”

        可是,这一次上城的陈奂生,意想不到地,却住上了招待所。又经过一番波动以后,不情愿地出了招待所。这时,他想到全大队的干部、社员,没有谁住过,五元钱一夜的房间,便精神陡增。他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用五块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这正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阿Q精神。这一种自欺,治愈了“破财心痛病”。在心理上,获得了一个可悲的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民族性的弱点,虽然表现在一个普通农民身上,而其他人的反应,又会是如何呢?作者毫不忌讳地,写了陈奂生村里和乡里人的观念:

        果然,从此以后,陈奂生的身份显著提高了。不但村上的人要听他讲,连大队干部对他的态度也友好多了。而且,上街的时候,背后也常有人指点着告诉别人:“他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或者:“他住过五块钱一夜的高级房间。”公社的采购员也拍拍他的肩胛:“我就没有那个运气,三天两天住招待所,也住不进那样的房间。”

        这真是令人可叹、可哀!陈奂生的精神,是有着深厚生活土壤的。在农村,处处有着陈奂生的影,处处弥漫着权力的崇拜。这种等级观念和奴主意识,若不来一个扫荡,农民的现代人格,是不能够建立起来的。

        作者高晓声,通过对陈奂生形象的塑造,来表现农民身上的缺陷和弱点,为的是让大家更好地认识它,改变它。并且从陈奂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弱点,从而作历史的反省。

        高哓声过:“我的做法,是把丑恶的东西,包起来放在一边,首先使人感到它的存在。然后,再用针在纸包上,戳上几个洞,使人闻到它的臭气。”作者的做法是善意的,何况这些缺陷和弱点的存在,是几千年历史的积淀。

        农民,作为与农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广大阶层。在他们传统的勤俭美德里,也有着生产者的狭隘,保守的印记,有着十分严重的封建奴化意识,这是自然的现象。陈奂生形象的意义在于:他是在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第一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在,了解过去,思考将来,重建民族精神的文学形象。

        《陈奂生上城》的发表,距今已经八年了,“高哓声热”也毕竟降温。然而,其作品的现实意义,仍然值得我们重视。它不仅是开扩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文学形象的画廊,还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在农村,由于几千年来的封建遗毒,以及愚昧,生产者的意识仍然大量存在。这与我们当前深化改革的进程,形成了很不谐调的对照,严重阻碍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们在努力提高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加快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以便更好地,改造农民的思想意识。这一个任务,是艰巨的,也是长期的。

        综上所述,面临着崭新的时代,现实需要我们的作家,在反映农村生活时,正视客观存在。以更高的视点,更客观的角度,把农民放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重新考察和评价。从社会前进的发展中,去汲取灵感和诗情。以活生生的存在为依据,在揭露落后、守旧思想的同时,提供新的文化参照,学习现代的生活观。从而达到教育农民,走向新时代的目的,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这是我们的文学工作者,在创作上的一项神圣使命。

        主要参考资料:

        1、范伯群的《高哓声论》,一九八二年《文艺报》第十期;

        2、李楚城的《高哓声和他的李顺大和陈奂生》,一九八零年《上海文学》第八期;

        3、高哓声的《创作思想随谈》,一九八一年第一期。

        这一篇毕业答辩论文,经过几次整改,指导老师胡楚荪,做了大量的工作,显现出了他的真才实学。我在其中,受益匪浅。

        *v本\文*/来自\v\v/**\,新快无弹*窗**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