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论文已完成 直论形象陈奂生(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答辩论文已完成 直论形象陈奂生(一)
        一九八八年七月八日,我把毕业答辩论文,《谈陈奂生农民形象塑造的现实意义》,经过最后整理,复写好了几份。现在已经按时交上去了,准备在业大组织安排的场合,进行当众论文答辩评定。该篇毕业论文的正稿为:

        谈陈奂生农民形象塑造的现实意义

        ——评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

        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二年,现实主义作家高晓声,在沉默了二十二年之久,继短篇《李顺大造屋》,一举轰动文坛以后,又相继发表了《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等,一组以农民形象陈奂生,为主人公的系列短篇。其中,一九八零年在《人民文学》第二期,登载的《陈奂生上城》,是出类拔萃之作,读者为之倾倒。文坛出现了一阵“高晓声热”,文学界为此发表了不少的评论。

        时间已经过去八年,在我们深化改革的今天,回过头来作历史的评估,高晓声当年的作品,仍然是经得起检验的。尤其是《陈奂生上城》,给人予以不少的启迪。这一短篇,不仅真实地描述了,当代农民的现实生活;深刻地反映了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由穷向富过渡的转机;活龙活现地表现了农民,对精神生活新的追求。而且,作品更为重要的是,揭示了在时代的转折点上,对生活中所存在的农民意识,应该如何去认识,怎样去理解,这样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

        千百年来,农民埋头于自己的尺寸之地,没有过高的祈望,墨守成规,亦步亦趋,一代又一代地,走着农经济的老路。他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方式粗鄙,形成了一种愚昧、保守,偏狭、自欺的性格。

        《陈奂生上城》,好就好在,能够正视这种深层的社会心理现实,敢于描述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既可爱、又可叹,既可笑、又可哀的旧式农民形象。高晓生的作品,对陈奂生在招待所住宿的一幕,写得是何等的精彩:

        他睁开眼来细细打量住的房间,那豪华的陈设、三层新的床被,使他大吃一惊,不由自主地在被窝里缩成一团。怕弄脏了被,随即又悄悄起身,不敢弄出声来,心里很是不安,下床拎着鞋、光着脚跑出去。可当他知道这一夜要收他五元钱时,心里又忐忑忐忑地大跳,吓出一身的汗来。交钱时,用发抖的手数了三遍,外面的一张都汗了半湿。回到房间后,他就不再象先前那样心翼翼的了,想到是“出了五块钱的”,也就不再怕坐瘪了弹簧太师椅,甚至故意直着身,扑通地坐下去试了三次。他想想一夜就花了两顶帽的钱,便决意要用足到次日中午十二点钟,能捞回多少是多少。他还竟用提花枕巾来干搽嘴脸,衣服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即便房间成了猪圈也不值”。在距十二点还差几个钟头时,他肚饿了,再呆下去,怕没有粮票,饿得走不动又要睡上一夜,不得已只好忍痛出了招待所。

        ……

        这样的情节,描写的实在滑稽。初看起来,还觉得这样写当代农民,似乎有些过分。农民陈奂生的形象,不正是二十年代初,鲁迅笔下的阿Q吗?

        可是,在这里明明是,写一个当代的农民。若细细品味,人们就会觉得,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农民确实不少。可以从许多农民兄弟身上,看到他的影,找到他的生活原型。

        高晓声自己就过,短篇《陈奂生上城》的产生,就是由于他自己,住过每天5—6元的招待所。因此,触发了一个念头:这样的房价,农民绝对住不起。如果农民进了这样的招待所,又将会如何呢?让农民表演一番,一定会很有意思。

        作者在中,安排了陈奂生进城,做卖油绳的生意,想买顶帽,在车站发呆,巧遇县委书记等。在此,作者本人二十余年来,就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农民,与广大农民兄弟,生活在一起,与他们完全融合。他对农民有着深刻的了解,对农村的生活,有实实在在的体念。因此,才能创造出这个陈奂生形象。既体现了广大农民的积极因素,也表现出他们因袭重负的典型。

        这个农民形象的塑造,如此活龙活现,真实可信,使人感到无懈可击。对照**的那段历史,为了突出所谓的“典型意义”,不少作者对农民的描写,总是追求那种,“高、大、全”。把贫下中农,写成了英雄的化身,学习的楷模。抱着的是一种,完全肯定、赞美的态度。甚至把愚昧、落后、固旧的东西,也常常加以修饰、装点,当作淳朴、憨厚来美化。试问,这种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假而空的文学作品,又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效果呢?

        《陈奂生上城》,其新颖可贵之处,就在于作者,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出发,独辟蹊径。在肯定农民朴实、勤俭、艰苦和坚韧性的同时,深入地揭露了农村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矛盾和弊端,写出了农民深层的心理弱点,从而描绘出农村的落后一面。这在当代的文学作品创作中,无疑是个突破。在建国三十多年来,我们的文坛上,众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中,人们第一次看到了,这样真实的人物形象。

        作家高晓声,从一九五七年被打成右派,到时隔二十年后,重新拿起笔来,他依然是个现实主义者。他的创作宗旨是:“我要写的是能‘引爆’作用的原,作为一个引爆的部件,起到引原弹爆炸的作用。写一个英雄,目的是通过他的事迹,教育人民,激励人民前进(这就是引爆)。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整、高大’,以致使人们无法效仿,他就失去了引爆作用。”

        ……

        *v本\文*/来自\v\v/**\,新快无弹*窗**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