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毛毛帮工深谈心 碌碌无为怎安宁
一九七七年五月上旬,我们队里养的春蚕,已经到了五龄期。在这个时候,蚕吃的桑叶次数也多。那些在蚕室里的蚕花姑娘,换蚕沙也忙不过来了。我们这些原在室外的男职工,在这时也要抽人进入蚕室,去支援她们的养蚕工作。
在室外卖力的事情,我们这些男的,倒也蛮能干的。可是,现在到蚕室里面来工作,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我们换起蚕沙来,一个个笨手苯脚的,比起那些蚕花姑娘们,那可就差得远了。
开始时,我们是和蚕花姑娘们,合在了一块做事。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谈笑风生,倒也快乐。我和那个高一届同学戴,较为谈得来,开起玩笑来也很随便。她的男朋友是在南昌工作的,这段时间正准备结婚。有时,她被我得不大好意思,还会用那短短的手,握着拳头往我身上敲打。我佯作抵抗,随机把手抓住,让她动弹不了。
有一次在蚕室里,却发生了不堪入目的一幕。生产队的副队长李玉秀,走到了打着赤膊的“眯眼”背后。突然趁其不注意,把他身上仅穿着的一条裤头,一下扯到了脚跟。
这样一个玩笑,确实是开得过分一些。顿时,这一位民兵排长,赤裸裸身体,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拉也拉不赢了。大家见状,先是一惊,然后是哈哈大笑。这些蚕花姑娘们,此时笑得倒是开心,而这位“眯眼”,一时是狼狈不堪,羞得是恨无入地之门。杨毛毛此时就在旁边,对于这件事也不怎么在意,还跟着大家一起发笑。
而这一个副生产队长,是前不久才生完孩回来。平时,她主要是负责蚕室的工作。因此,我对她还并不怎么熟悉。想不到的是,此人竟是这样的疯耍,让人很看不惯。
晚上的值班,大家都是独自负责一间蚕室。可能是由于自己初进蚕室,手脚相对比较慢。也可能是自己心事重重,精神萎靡,换起蚕沙来,老半天也没有完成多少。我眼前的这些大蚕,饿得乱爬,再不是以前所喜爱的蚕宝宝了。一时耐不住自己的性,不由抓起一把蚕来,就往室外一扔,觜里还恨恨地:“**,蚕,蚕大头,蚕会死!”。
相邻蚕室的杨毛毛,在做完了她自己蚕室的事后,跑了过来帮我。看她一个的个,做起事来,眼明手快,很是轻巧。她在蚕架上换蚕匾的动作,跳来跳去,好似飞檐走壁。而我在她的身边,只能做一做下手。杨毛毛没有用几下工夫,就帮我把换蚕沙、加新桑叶等事情,给做完了一轮。
静静的夜晚,在蚕室外面的蟋蟀,发出有节奏的“吱吱”叫声。在蚕室的里面,蚕吃着新换的桑叶,也会“沙沙”作响。但是,这一种声音,较为轻微,连绵不断。。
杨毛毛与我坐在了一起,相互交谈着自己的心事。她要我振作起来,一个人的境遇不好,只要能正视眼前的现实,打起精神,命运的挫折,也仅仅是暂时的。这样一席话,的是那么地透彻,让我在她身边服服帖帖。
在此同时,杨毛毛也谈到她心中的苦恼,诉了自己的心事。那个外号叫“眯眼”的当地对象,她并不喜欢,家里的人也都很反对。只是现在“眯眼”对她太好,心事也不坏,缠得又太紧。现在她的心里,也是很矛盾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在生产队里,我也听到过有人议论,起过这两个人的事情。有一段时间,杨毛毛曾经提出,不愿再跟“眯眼”保持恋爱关系。为了这一件事情,“眯眼”茶饭不思,云里雾里。有一次,甚至把手扶拖拉机都开翻了,人也受了重伤。心软的毛毛,又陪着他在一起了。
讲到我们两个人在队里,平时比较接近,曾经引起过“眯眼”的误会。我觉得“眯眼”在一些事情上,老是会跟我过不去。因此,我对于这样一个人,心里也很是恼火。
“不要紧,他这一个人,不是很坏的那种,不会去对你怎样的。”杨毛毛凭着自己的感觉,宽慰我。
我还会去怕谁?只是碍于杨毛毛的面而已。实际上来,我对她这样一个漂亮、能干的城市姑娘,却被一个相貌不扬,又无什么能耐的乡下人,就这样地缠住,觉得很是惋惜。
春蚕过了五龄时期,不再吃桑叶,也不动,渐渐变成了透明的老蚕。之后,老蚕一个劲地日夜吐丝,终于在匾上放的草轴上,结成了许多白花花的茧。
收成的时候到了,我们在蚕室里,围着盘在蚕匾上的草轴,将结在上面的茧,一个个地摘了下来。然后,大队会有人到这里来收,送往所里的缫丝车间处理。这项工作一定要做得及时,如果拖过了时间,里面的蚕蛹变成了蛾,会破茧而出。那样的茧,就是次品了。
知青齐凤菊,是恋爱、结婚、生的过来人。她的性情活泼,喜欢跟我们讲一些爱情故事。这个时候,她和我们在一起,一边摘着茧,一边给我们讲着浪漫的故事。记得有一个偷情故事,为“秃头与漂亮女人”。她讲得特别津津有味,我们听得也很是开心。
在这一段时间,我们队里又来了一位女知青。她的名字,叫**·铁法图默,是一位非常善良、文静的回族姑娘。她的家是在上海,父母都信仰**教。这一位姑娘,先是下放到建设兵团的八团,即在永修县的恒丰农场。现在再由那个地方转点,调到我们这里来的。
由于回族人的风俗,不吃猪肉,这位少数民族的姑娘,要比我们这些汉族人,多享受月供1斤食油的指标。而在当时来,我们大家每月的指标供应,每人仅只有3两食油。
我们这些知青,称呼这位姑娘的名字,叫“铁法图默”,还不算是怎么咬口。可讲惯了本地话的老农,叫起她的名字来,就不容易那么顺口了。他们干脆把“铁法图默”,叫成了“铁钯里涂墨”。
这一些转点的知青,调来这里之后不久,就和我的感觉一样。都认为是“从猪窝里爬到了狗窝里”,并没有什么好的。虽然嘴上是这样,又都这样觉得,现在也是无可奈何。到了这里,只有“既来之,则安之”。以后的事情,一步一步来吧。只是目前自己在这里,碌碌而为,心里很是难以安宁。
*v本\文*/来自\v\v/**\,新快无弹*窗**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