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包工忙着干 书记竟好吞活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采桑包工忙着干 书记竟好吞活蚕
        一九七七年五月初,由于这时的春蚕已经长大,我们采摘桑叶,也进入了高峰期。为了满足蚕室的需要,队里对我们这些室外人员,进行了包工,每人每天的任务,要采摘300斤的桑叶。并且,在保存桑叶库房里,有着一位专门的老保管员,一个个用磅秤,进行过秤登记。这是一个很为劳累的数字,常常难以完成。

        对于这种繁重的包工任务,也有不少的人,有着对付的办法。他们那些人,为了蒙混过关,竟会在桑叶篓里,放进几块砖头、或是石头。这样的一篓桑叶,自然就很重秤。到后来桑叶用完,在放桑叶的库房里,总会有一大堆的砖块和石头。

        这一位老保管员,是我们生产队副队长的父亲。平时,他为人很忠厚、很客气。这样的事情,他并非不清楚,但也不会去为难大家。记得有一次,我从他的菜地经过,他正在摘了梨,还扔给了我一个。

        春天里长出的桑叶,特别清秀、美丽、鲜嫩。一片片碧绿碧绿的,十分可爱。这都是经过了嫁接的桑树,叶长得很大,纹络十分清晰,像一把精制的扇。我看到这样好的桑叶,就情不自禁地在其中,找了一片最大、最好看的,带到房间里进行了写生。这样一张桑叶的素描画,我至今还保留着家里,常常会找出来看一看。在欣赏以往美术习作的同时,也会回顾起那一段时间,采桑养蚕的生活。

        对于采摘桑叶的方法,也不是很简单,在技术上是有一定讲究的。在采摘桑叶时,要留到枝顶上的两到三片左右,把这个称为表。因此,要先用一只左手,将大拇指和食指,撮紧表下;右手的掌心朝下,虎口朝前,一把掳到底部的叶。到这时,再将抓下来的大把桑叶,放进桑篓里去。

        在桑林园里,人们的皮肤很容易过敏,那里又有不少的虫。我在那时的一身皮肤,就弄得尽是些红肿的包,感觉奇痒无比,十分难受。

        这一段时间,我们是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在桑园里,十分紧张地采集桑叶。因为蚕室里桑叶的供应,不能中断,就跟我们吃饭一样。我们在采摘桑叶时,还会见到一些较大的桑果。成熟了的果,便是紫色的。吃在嘴里,酸甜可口,把我们这些人的嘴唇,也染成了紫颜色。由于是嫁接的桑树,主要是长叶,桑果虽然比较大,但我们所见到的,并不是很多。

        我们日复一日,过度的劳累,缺乏较好的休息。往往是天还没有亮,就要被队长的哨声、吆喝声,催起床来。在茂密的桑园里,我们有的时候,是借着月光,去采摘着桑叶。

        有一天,在凌晨的3、4点钟,我尚在香甜的睡梦中,便被队长在外面的吆喝声中,腾地叫醒过来。无奈,我只好很不情愿地,从床上起来,拿着扁担和篓出去,到桑园里去采摘桑叶。

        我这时还没有清醒过来,一脚高一脚低地,挑着一担篓,来到了浪口西边的丰产桑园。由于实在是难熬,我在桑树林里,采了不多久的时间,竟躺在摘桑叶的地方,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等我一觉醒来,睁开眼睛一看,天色已经大亮。这一次早工,到现在这个样,一大担桑叶的重量,显然已经难以完成了。到回浪口的时候,我只好也学着别人的样,在桑叶篓里,放进了几块大石头,再用桑叶盖住压紧。这样,我把桑叶挑了回来,在蚕室桑叶库房门口,由老保管员过秤验收时,竟也蒙混过了关。

        我们所里的**、所长黄书堂,有时一个人出来散步,也会进到蚕室里来,与蚕花姑娘们聊天。他一边和姑娘们着话,还一边会把一条条的活蚕,送进嘴里去嚼,然后毫不忌讳地吞进了肚里。旁观者见状,都恶心得要吐。而这位老书记不以为然,则认为吃这样的活蚕,要比吃蚕蛹更加有营养。

        有这样的法是,一只蚕蛹抵得了3个鸡蛋。黄书记却,一条活蚕,能顶得了3只蚕蛹。活蚕不但营养价值很高,而且吃了还不会上火。可是,在所里面除了他之外,有谁还敢这样去吃活蚕的?

        老干部黄书堂书记,是一位经历过抗日、南下的14级高干。据根据有关规定,本当干部在13级以上,才能属于高级别的干部。可到这个时候,高级干部已经不算多了,14级干部便上了一个档次,已经开始享受高干待遇了。听这位黄书记,在**期间,还为当时的省委,立了一个大功。

        那个时候,中共江西省委领导,要开一个省委常委会,受到了造反派的干扰。原江西拖拉机厂造反派,后任省委常委的涂烈,带着一些造反派,追得开省委常委会的人员,无处可以落脚。最后,省委领导黄知真,带领着这些开会的人员,来到了这个地方,当时称为南昌县蚕桑场。

        当造反派涂烈闻讯,率人赶到了梁家渡大桥。黄书堂在这样的情况下,果断地指示场里的拖拉机司机,将大型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横在了进入蚕桑场的分路口。

        这样一来,涂烈等造反派人员,追赶来的车,便无法进入场部了。使得这一次,由省领导黄知真,主持召开的省委常委会,在梁家渡的南昌蚕桑场,得以顺利地进行。这位黄书堂书记,也因为这一次的功劳,得到了省里主要领导的器重。不久调到了省农叶科学院,担任了党委**、副院长之职。

        我们在锄花生地时,也有人谈到涂烈家里的情况,他的老家,就在我们所部的西面,过黄马乡的冈上乡。还讲到他家里的食油,都是用大水缸装的。这时的涂烈,由于涉及“**”的事情,已经被抓捕。而另一造反派万里浪,此时还受上面的器重。直到一九七八年,万里浪也同样被铺入狱。

        当时在我们所里,揭批“**”的运动对象,主要是所里的武装部长潘通书。不过,潘通书表现的很不服气,甚至拒绝上班,被所里按旷工处理。最后,他想办法调出了所里,据是到湾里区的什么地方去了。

        *v本\文*/来自\v\v/**\,新快无弹*窗**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