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兴建万岁馆 八一大道功在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广场兴建万岁馆 八一大道功在宽
        一九六八年十月份,南昌市人民广场上的西侧,“**思想胜利万岁馆”,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建设。各单位都积极组织人员,进行献忠劳动,场面十分壮观。

        这个地方,原是一座坐西朝东的主席台。记得之前在炸掉原主席台时,对于我们离得较近的住户,居民上都发了通知,用纸条按“×”形状,贴了窗户的玻璃,以免被震坏。

        “万岁馆”的建设,抽调了全省著名的建筑专家,集体精心设计。南昌人民忘我地辛勤劳动,用了三个来月的日日夜夜,将主体部分于十一月份竣工。所有参加“万岁馆”建设的人员,均获得了**的纪念像章。

        在“万岁馆”的正中央上方,是一尊**身着军装、配戴领章、军帽的半身头像。塑造的材料,是用景德镇最好的陶瓷。像体为正圆形,直径有2米,造型十分精美。**头像的下面,是10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思想胜利万岁馆”,显得格外醒目、庄重。

        在“万岁馆”的正面,是四个灯塔。正中柱廊上方,嵌有七块石质浮雕,集中反映了中国革命七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四个柱,分别代表“四个伟大”,即“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

        在“万岁馆”前的石级旁,还有一组石雕,为工农兵和学生等,在**中的形象。其中有一位英姿飒爽的女红卫兵,身着**衣装,抱着一大卷大字报,勇向前闯的姿态,印象十分深刻。

        另建的主席台,在广场北边的一侧,为坐北朝南的方向。广场很为宽阔,所改造成的四块大草地,风格别致。这样规模宏大、气势雄壮的人民广场,在全国各地都很少见,是南昌城市风光的一绝。

        人民广场在明清时期,为顺化门外的护城河和沼泽地。光绪年间(1875—1908),清政府在这块沼泽地,开辟出训练新兵的大校场。

        在一九一一年,国民革命军于大校场整集,推翻了清政府在江西的统治。一九一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孙中山亲临大校场,检阅了李烈钧部的江西革命军。一九二八年,南昌进行城市改造,拆去了顺化门,填塞护城河,修建环城公路,使之具备了广场的雏形。

        在一九五六年,政府在城建工程中,将这块场地,正式命名为“人民广场”。并且加以扩充拓展,确定为城市中心的地位。半个多世纪以来,广场经过多次改造和扩建,一直是省会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直到一九七七年,“八一”南昌起义五十周年之际,广场上开始兴建“八一起义纪念塔”,对人民广场进行大整修。从此,“人民广场”改名为了“八一广场”。

        在这里,也不得不“八一大道”。这是一条宽达60米的十里长街,沿街的两边,有不少著名的建筑。也是南昌市的一条南北轴线,南起老福山,北至青山路口。八一广场位置,恰好在八一大道的中点。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街道之一,在中国被称为“南方第一街”,号称南昌的长安街。

        八一大道原名为安石路,即以王安石的名字命名,始建于一九二八年。原是在拆除城墙的基础上,修筑的环城路东段。北起永和门(今叠山路口),南至永叔路(今长途汽车站),长约1900米。1936年,安石路计划拓宽至24.4米,但在年底仅完成计划的三分之一,后因抗战全面爆发而停工。

        在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二日,人民**进驻南昌。当时的南昌城,有22万市民。在大街巷,分布100多处棚户区;27条总长44.7公里的道路,龟裂破烂、坑坑洼洼;全市只有267盏路灯;34条街道的下水道大部分淤塞,逢雨就会积水;一条公共汽车营运线,仅4.5公里长,只有5辆美国福特木炭车,且时开时停。

        上世纪的五十年代,省长邵式平,兼任南昌城市建设委员会首席主任。在一九五一年,南昌市规划城市建设的时候,他以宏大的气魄和战略眼光,在城东废城墙的基础上,开辟一条又长又宽的八一大道。这与当时的北京长安街,不相上下。兴建八一大道的消息一传开,就招来了种种责难和非议:“南昌在修飞机跑道!”“江西在劳民伤财!”……

        邵省长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正是要让八一大道将来能降落直升飞机!”他力排众议,将安石路拓宽改造至60多米,并更名为八一大道。一九五六年,八一大道进行了混凝土铺设,成为全国仅次于北京长安街的大道。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八一大道堪称“新中国第一宽”。当时有些人认为,没有必要修那样宽。甚至一些省级领导,也不同意。邵省长:“现在你们觉得太宽,但随着建设事业发展,交通车辆、人流必将大增。那时八一大道,可能还嫌窄呢。”

        邵省长当初的想法,是把八一大道建成81米宽,将井冈山大道建成60米宽,成为一条连续的“快速公路”。这样,战时还可以当作飞机场。可是,因为意见不统一,最终的八一大道,实际上只有60多米宽。井冈山大道,也只有40多米宽。

        据在一次报告会上,提起八一大道的建设,邵省长有些生气地:“八一大道原设计宽81米,现在窄了20米,这和我的设想是有距离的。若81米宽,平时是快速公路,战时可以变成飞机跑道。有人宽了,到三十年后,汽车会比现在自行车多。没有顺畅的交通,怎么体现城市的现代化呀?八一大道宽了,宽什么呀?”

        正是由于邵式平省长,当时胸怀宽广、远见卓识,才有了现在的八一大道。如今,尽管南昌市的城区在不断扩大,人口、车辆和商店越来越多,但宽阔整洁的八一大道,与整个城市的发展步伐,仍然显得很协调。这条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大道,为南昌的交通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几十年来,南昌市区的面积、人口、车辆,虽然增长了很多倍,但是,现在的八一大道,依然担当着主干道的角色,避免了大拆、大迁,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江西宾馆、江西饭店、南昌百货大楼、江西艺术剧院、革命烈士纪念堂等标志性建筑,依然屹立在八一大道的两旁。

        *v本\文*/来自\v\v/**\,新快无弹*窗**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