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队办校进孺小 读书独住算子桥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连队办校进孺小 读书独住算子桥 (1 / 2)
        一九六八年十月份,我们在分宜电厂,得到南昌市传来了消息:市里现已在开始进行连队办校,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按照街道组成的连队,划归所属地的学,就地读书。

        程世清在江西主政的时期,最为出色的一项举措,就是将江西的各单位,整成了一个兵营,把军队的建制,全面铺开。这样,无论是学校、机关,街道还是工厂、农村,几乎统统编成了团、营、连、排、班的形式。在江西拖拉机厂,是最早实行这种建制的单位,受到了《江西日报》的介绍和表彰。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得已,还是又要回到南昌市去读书了。家里先让我从分宜电厂,一个人先回到南昌。妹妹在南昌读书的地方,本身就在我家隔壁孺亭学,家里让她仍留在分宜,暂时缓一缓再。

        哥哥为我准备了一些生活费,我又坐上邓司机的生活车,一个人来到了南昌。这时的天气,已渐凉快,车是白天开的。在经过梅岭,快到市区时,车抛了锚,我得以下车,好好地欣赏这里的美景。

        我回到了南昌的家,由于大部分的家具等,都搬到半边街的省建宿舍了,房间里已经是空空如也。我只好又到半边街去,去拿回了一些生活上随用的东西。这样,我一个人在算桥,开始了独居的生活。

        我们的街名也改了,由原来的“算桥”,改成了具有文革特色的“前卫巷”。由于是连队建制,居委会也改叫连部,设在东头靠孺路的口上。这是一处老房,里还有一家商店。那个时候,我们买东西,都要先一声“**万岁”,或一段**语录。原先一些习惯了的商品名称,也不能再了,如“洋火”、“洋油”,要称为“火柴”、“煤油”。如果错了,要纠正,否则商店会拒卖。

        根据上面的相关规定,我先来到棉花市学,按照要求开具了证明。然后,我再到所属地的孺亭学,报了名上课,进入了这所学校的五年级,与附近的邻居在一起读书。我这个班的班主任,是一位中年女老师,名叫王葆珍。

        孺亭学历史悠久,环境优美、开阔,绿树成荫。有许多的柚树、柿树、橙树、芭蕉,以及樟树、棕榈树等。我们班的教室,起初是在中间的老屋。

        这一段时间,全省开展的“三查”运动,主要是查走资派的幕后活动,查叛徒、特务,以及地、富、反、坏、右的破坏活动。从省级党政机关,到各界的群众,许多人被审查、批斗、关押,甚至被打成了**。实际上,有不少的造反派,也跟着遭了殃。

        我们家原来在前面的那间房,搬进了一个受街道监督的老人,好像是叫刘良成的名字,是北方人。他以前在**军队的大官,任过要职;现在他被作为历史**分,每天定时在街道清扫马路,还要在大门口,挂着牌低头示众。

        这位刘良诚老人,是一个人在这里独住,我们从来没有看到有什么家属,也很少与人话。由于他和我们在一起共用厨房,我见他很会做面食,特别是做大饼,很有特色,也学到了一些方法。

        还有一个为造反派的熊姓邻居,被当作现行**,给抓起来了。后来,他的全家大,一起被强制下放到农村去了。我们大宅院对面的一户邻居,也因为无业,全家都下了放。

        在我们家楼阁的那间房,从上楼后的窗户上,也可看到隔壁的一家皮鞋厂里,经常在院里开着批斗会,有时会搞到很晚。

        自己在南昌一个人的生活,好在平时家务事都会做,能够独立去料理。在经济的开支方面,也十分节省。就连烧饭的柴禾,也经常会到外面去捡。

        邻居赵凤琛的家里,其大哥哥应征参了军,二哥哥由南昌一中下了放。这样,她家便缺乏干重体力活的人,我则经常会去帮她家,到街上去挑水。其母亲要给钱,我当然不会肯要。

        在我们院里,还发生过一起政治事件。住在前面的秋林家搬走以后,又来了一户人家,有一个约六、七岁的男孩,通常叫他黑皮。这一位男孩,平时很为活泼,非常喜欢唱歌。我们在每天,总会听到他的歌声。他特别喜欢唱的一首歌是:

        亲爱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