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二章 庄王问鼎5 (1 / 2)
郑国现在虽然投靠了楚国,但是和晋国也没有断绝联系,楚庄王对此当然很不满,于是就发兵攻打郑国,郑国人很聪明,打不过就投降;楚兵走后,晋军又来了,郑国人也不客气,打不过接着降,晋军走后,楚兵再来,就这样不断循环。据统计,从公元前608年到前596年,晋军伐郑五次,楚兵攻郑七次,基本上是一年一次。
后来,郑国人想明白了,觉得“北丐”晋国和“南帝”楚国都是“野蛮国家”,都不是以德行安抚天下,既然他们不仁,就休怪我们不义,于是就不抵抗了,谁来就降谁,再后来,郑国人干脆在南北边境上都提前准备好礼物,谁来就献给谁。
对于郑国的“墙头草”政策,晋国人是默许的,一来晋国诸卿(不止6个)的内部斗争很激烈,无暇外顾;二来晋国的弟很多,并不在乎一个郑国,所以晋国人后来就不管了。晋国人不管,可是楚国却不干,一来内部斗争不激烈,二来楚国的中原弟并不多,所以公元前597年,楚国进攻郑国,包围其都城,郑国人这一次倒挺有骨气,一面坚守,一面向“盟主”晋国求救。晋国人倒也爽快,答应出兵相助。
郑国人挺了17天,然后就挺不下去了,又想投降,在投降之前,郑国人先卜了一卦,结果卦象显示“投降不吉利”。郑国人慌了,又卜了一卦,结果这次卦象上显示“在太庙里哭,吉利”!
郑国人见“天意如此”,就不投降了,都跑到太庙里哭!守城的士兵虽然不能去太庙,但是也跟着在墙头上哭。
楚军见郑国人都哭了,很是疑惑,楚庄王也很纳闷,仔细一琢磨,就错误的认为是郑国人要投降了,所以命令楚军暂时后退。
郑国人把楚军哭跑了后也很纳闷,不过仔细一琢磨,他们就觉得这是天意,卦象上的“吉利”原来是这么个意思,于是郑国人抓紧时间,赶紧修补城墙。
楚庄王一看这架势,就知道被郑国人“忽悠”了,不禁大怒,立刻又兴兵进攻郑国。郑国人这次挺了三个月,三个月后,实在挺不下去了,掌门人郑襄公裸着上半身,牵着一头羊到了楚营,来了个“肉袒”,楚庄王见他很有诚意,就接受了郑国的投降。
这个时候,郑国人都投降了,“盟主”晋国派的援兵才姗姗来迟,元帅荀林父在过黄河的时候,听郑国人投降了,就打算收兵回国。
晋国的晋成公和赵盾这个时候都已经挂了,现任帮主是晋景公。中军帅荀林父想撤,可是中军佐先縠(音胡,先且居的弟弟,先轸的儿)、中军大夫赵括、赵同等人却都不愿意撤,他们认为此行若是不与楚国交战,晋国的霸业就会丢失,如果这样的话,那还不如去死呢!所以这哥仨就不理会荀林父的命令,带着自己的士兵过河了。
此时的晋军执法司马韩厥(音绝)和赵家是一派的,对荀林父:“你是元帅,倘若先縠失败,你就要负全部责任,不如全军渡河,到时候,如果失败,大伙一起承担。”
韩厥是晋国堂堂执法司马,居然能出这么一句话,更居然的是,堂堂中军帅荀林父愣是觉得有道理,然后率领全军渡河。
楚庄王本来打算“饮马黄河”,然后就可以回师了,却不料晋军还是来了。令尹孙叔敖不愿与晋军交战,就劝楚庄王回去。这个时候,近臣伍参却看出这是一次战胜晋国的好机会,就劝楚庄王:“晋军内部不一,元帅荀林父没有威望,这一战,我们必胜!”
孙叔敖一听这话,勃然大怒,这里哪有你一个近臣话的份,不禁怒道:“往年进攻陈国,今年进攻郑国,战事已经很多了,这一战倘若不能胜利,伍参的肉够大家吃的吗?”
伍参已经看出楚庄王是鹰派,因此丝毫不惧,道:“如果此战胜利,那么令尹就是没有谋略,如果失败,我的肉将会在晋军那里,楚军也吃不上。”
春秋战国的时候,近臣不一定都是太监,比如齐国的公开方,晋国的优施、二五,楚庄王的伍参。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