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章 郑庄小霸2 (2 / 2)
面对郑庄公的一忍再忍,周桓王的自信心越来越膨胀,行为也越来越放肆。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以“郑国国君不定时朝拜天”为由讨伐郑国,双方大干了一场。这一战发生在繻葛(今河南高官葛市附近),所以史称繻葛之战。
周桓王要伐郑,群臣自是大力反对,不过周桓王我意已决,当然不听。
按照西周的分封制,诸侯有给天当弟、随从作战的义务,所以开战之前,周桓王群发英雄帖,号召天下诸侯共同伐郑,结果却只有卫国、蔡国、陈国三个国响应,也就是“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一个没来不,连宋国、鲁国这样的二流国家也没有来,所以这一战,周桓王还没打呢,从气势上看,就已经不行了。
此时的春秋形势是这样的:齐、宋、鲁三国与郑国友好,秦国还在西方和犬戎们干仗呢,楚国在南也是开疆扩土,晋国却是内乱不息,所以这一战,周桓王连个像样的盟友都没有。
在周郑开战之前,我们先趁这个空,简单介绍一下春秋时期的战法。
春秋时期的战争以野战为主,野战又以车战为主,所以春秋时期的战争就是以车战为主,一辆战车上配有75人(楚国等“野蛮国家”战车比较少,一车配100人)。打仗时,大军一般分为中军、左军、右军,中军往往是主力。
双方列好阵势后,接下来就要开打了。西周与春秋初期时的战法还是比较文明的,根本没有什么“埋伏战、偷袭战”之类的,双方由远及近,车与车相互交错,打了一下,这叫一个回合。打了一个回合后,双方交换位置,然后转过身接着打,直到分出胜负为止。
分出胜败后,败的一方就直接逃走了,而胜的一方若要追击,还得转过身来再追,所以分出胜负后,胜方往往不会追敌,就算追,一般也追不上,除非是败方中有人运气特别差,比如战车轮坏了,战车陷入泥沟里上不来了之类的,才会“兵败被俘”。
败方逃走的时候,双方是背着背的,败方背着胜方的背跑,一个词语“败北”就是这么来的(北者,背也。“败北”这个词语和南北方向可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一战,周、郑按照惯例,都将军队分为三军。周军方面,周桓王亲自率领主力中军,周公与陈国士兵为左军,虢公与蔡卫联军为右军。郑国方面,则出现了一点变化,开战之前,郑庄公的次公突(郑厉公)向他爹建议一条:“不如把主力放在左、右两军,陈国、蔡国、卫国三军都是乌合之众,纯粹是来打酱油的,可谓一触即溃,然后三军合攻周朝的中军,即可大获全胜。”
郑庄公觉得这主意不错,就按计行事。公突不愧言之有理,料事如神,周桓王的左右两军很快溃退,然后中军再完蛋,混战之中,郑军大将祝聃(音单)可能是比较亢奋,愣是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心高气傲的周桓王就这样当场挂了彩!
经此惨败,周桓王终于认清形势,从此就老实了。繻葛之战后,周王室颜面无存,威信扫地,从此就成为一个名义上的天下之主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