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百二十八章.东捻 (2 / 3)
从早期看,捻军“藏兵于民”的“装旗战”就非常有特点。由于地下组织严密,每有战斗,各个村庄为单位,捻头带领自己村庄农民,根据“号谍”指令,向预先安排好的目的地集合。这种过程,在捻军内部称为“装旗”。
捻头的推选很“民主”,层层上推,各归旗主。由于捻军皆由平时的庄民组成,起事时人数众多,往往人海战术一弄,就会使得一般的地方政腐军心惊肉跳,接仗即败。
最初捻军的出战,名为“打粮”,实际上就是大规模武装抢劫。当时,他们不把攻城陷地当成首要目的,往往先围城围寨,对方交钱交粮后就会舍之而去。钱花了,粮吃了,再行“装旗”,一般一年两次。
捻军初期特别注意后方建设,筑圩筑寨,各个村庄堡垒林立,相互声援,防守极其严密。清军仅拨这些“钉子”,就要消耗无数人力军力。
与太平军配合作战后,捻军头目眼界大开。他们不仅懂得了统一指挥的重要性,学会使用洋枪大炮,还特创了具有惊人移动能力的移动作战法。所以,捻军再不死守城镇圩寨以走疲敌,他们开始以奔制敌,男女老幼一起奔行,流动作战,迅疾如风。
在长期与官军的作战中,捻军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战法。作战游走时,前面为先遣“边马”,中间为指挥中心和老弱妇孺家属,后面又有掩护部队“绊尾”,各部相顾,齐保腹心,前进后退,均井井有序。
由于马队行进极其快速,后期的捻军忽南忽北,忽东忽西,弄得清军精疲力竭,往往在瞬息之际忽然被捻军杀个回马枪,大败亏输。
捻军有独创的步骑联合战法,半骑半步,一匹马上骑两个人,急行军或后撤时二人上马飞驰,遇敌作战则后面一人忽然下马成为步兵。骑马士兵疾杀入阵,步行兵士用长枪在后面呐喊猛剌,配合默契,往往杀得清军愕然之间不知如何对付。清军往往还没明白过叶来,捻军步兵跃上马背,与骑兵并骑而去,倏忽无踪。这种战法重点在于心理打击,因为清军从前根本没遇过这样悍猛奇异的对手。
此外,包抄战、犄角战、突袭战,也是捻军惯常使用的战法。
虽然战法奇异,久而久之,清廷方面自有能人,曾国藩早就看出捻军的弱点:“吾观捻之长技约有四端:一曰步贼长午,于枪子如雨之中冒烟冲进;二曰马贼周围包裹,速而且匀;三曰善战而不轻试其锋,必待官兵找他,他不先找官兵,得粤匪初起之诀;四曰行走剽疾,时而数日千里,时而旋磨打圈。捻之短处亦有三端:一曰全无火器,不善攻坚,只要官吏能守城池,乡民能守堡垒,贼即无粮可掳;二曰夜不扎营,散住村庄,若得善偷营者乘夜劫之,胁从者最易逃溃;三曰辎重、妇女、骡驴极多,若善战者与之相持,而别出骑兵袭其辎重,必大受创。”
没有稳固的后方和根据地,清军采用坚壁清野和步步为营的战法,捻军的弱点就很快暴露无遗。
曾国藩虽剿捻无功,但他最先提出的“河墙战法”,实为对捻军的致胜法宝。李鸿章接过曾国藩的权柄后,屡受攻讦之下,仍旧坚持清醒头脑,上奏清廷,说明曾国藩“河墙战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李鸿章在沿海岸边和险隘处广筑长墙,水面上密布水师战船,最终把捻军限制住,使其马队丧失奔驰流动的优势。战法得当,清军最终把驰突不驯的捻军绞杀于其中。
捻匪就是捻匪,危机刚过就开始争权夺利。突围过河后,捻军内部又掐上了。昔日的发逆太平军部与老捻匪不和,互相争强斗势。
眼见着就要刀兵相见,为了避免火并,赖文光、任化邦等人选择留在中原地区,史称“东捻军”;张宗禹率部向西北进发,想联合当地造反的**一起谋救重起,史称“西捻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