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九章. 铁路车站** (3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八十九章. 铁路车站** (3 / 4)
        沿海岸从坤甸到南巴瓦、山口洋的铁路也通了。在万喇港口修建了铁路桥,火车就可以从东万律到达坤江,沿江一直抵达戴燕。在阿普卡斯山脉深处,那里已经成为另一处生产基地,铁路进一步向上侯、双钩月发展。

        公路已经四通八达,这原本没有来得及实施的计划,已经在各个城镇厂矿间悄没声的开始了。开始只是拓宽的一些,走的人车多了,这是必然的,兰芳很多地方比较平缓,这倒也不算什么,开始是港口先动工修建通向周边的大路,接着就是几个厂子为了运送设备原料,修了通向码头的简易路,不久开始修成硬质路面,有的是夯实的炉渣,有的是石板……

        好呀,交通局就成立了,铁路公路桥梁还有内河运输全管,搞规划搞设计筑路建桥这一大套又开始了……通过铁路公路,兰芳还可以快速调动兵力,运送物资。换防的事对于江四水再也不用愁得头疼了,就是不坐车不骑马,步兵大队一上路,大步流星一溜烟,轻轻松松几十里下去了。

        布鲁克总督府也来商谈通车的事宜,还拉着文莱、沙巴。由兰芳控股的婆罗洲铁路公司包揽了铁路建设,煤铁在婆罗洲都不缺,也有了炼铁厂、机械厂,火车的设计**已经相当成熟,只要有人出钱,随时可以勘测设计。

        随着铁路的修建,途经的城镇迅速发展,有一个问题逐渐凸显。

        沙巴总督府后议事厅,大幅的坤甸、东万律、山口洋、沙东地图摊满了长长的桌案,贺总督和几位洋人、还有陈逸杰,还有两个华人工程师议事。

        李富源帮着收拾地图资料,“……伦敦作为英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很强的吸引力,导致大量外来人移居伦敦,人口增长迅速。14世纪初伦敦人口4万,占英格兰总人口375万的1.07%;……至1750年,伦敦人口达到67.5万,占英格兰总人口600万的11.25%……1801年为111.7万,1841年为223.9万。”一个洋人的声音。

        “200万?上次去还真没想到这么多呢,好家伙,比整个婆罗洲的人都多。”李富源把总督的茶杯续满,心想。

        “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人口源源不断地涌入伦敦,早就出现严重的住房问题。1545年就有人发出书面的怨言:倔强的乞丐、妓女、懒汉和挥霍浪费的人,居在一些小房子、茅舍和临时住所,因此乞讨、流浪、奢侈、盗窃、梅毒、鼠疫、传染病、普遍疾病和残废相继发生,一天天损害着城市的美观。”另一个洋人附和着。

        “大批贫穷移民来到伦敦,单个人租不起房子,只好几个人挤在一起或在城市边缘建造窝棚等临时住所,形成贫民窟。伦敦塔东边的怀特柴泊和拜特纳-格林,是伦敦最大的工人区,伦敦的绝大部分工人都集中在这里。我和拜特纳-格林圣菲利普斯教堂的牧师格.奥尔斯顿聊过,他对于自己的教区,曾这样描述:这里有1400幢房子,里面住着2795个家庭,共约12000人。安插了这么多人口的空间,总共只有不到1200英尺见方的地方,由于这样拥挤,往往是丈夫、妻子、四五个孩子,有时还有祖母和祖父,住在仅有的一间10――12英尺的屋子里,在这里工作、吃饭、睡觉。”前一个洋人说,抬抬眉毛,摊开两手。

        “确实是这样,城市贫民窟,不仅生存空间十分拥挤,而且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很多房子没有窗子,常年不通风,也没有干净的水源。六年前年的夏季,从泰晤士河发出的疠气变得那样令人无法忍受,以致发生了国会迁移会址的问题,但是伦敦的一些自来水公司还是把它们的水管入口装在特丁顿水闸下面。”

        “哦,太恶心了。”这个洋人是个法国人,正在进行的巴黎市政改造计划,可要比伦敦人高瞻远瞩多了。

        “在伦敦东区的贫民窟中,工人们的居住条件之差令人难以想象。再加上工厂排放的废气,污水污染,贫民窟极易诱发传染病,因而工人居住的贫民区成了热病、伤寒、霍乱和其它传染病的滋生源,一有疾病发生,便迅速蔓延,严重威胁工人的健康。”

        “一旦流行病发生,它就不分阶级,不分贫富地传播。尽管富人的生活居住条件好,但传染病却不给他们特权。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艾伯特亲王就在1861年的温莎城堡死于伤寒,年仅42岁。据记载,伦敦1849年霍乱流行,一次就死亡14000人。”贺总督说道。李富源记得那年他们去的时候,见到的维多利亚女王的丧服颜色。

        “私人住宅公司和一些慈善机构开始兴建住房。由于在伦敦中心不可能人人自己有一幢房屋,而且工人也负担不起,因而他们为了快速营利而开始粗制滥造的建造成排的杂院房屋。自1863年以来,通过改良工业住宅公司来建造每间每周平均租金二先令一又四分之一便士的廉价房而获得成功。”一个华人工程师说道。

        不过,贺公子很不以为然。因为到1884年,虽然为25000人建造了或建造着杂院房屋。以一先令十一又二分之一便士的租金供应着两万人的需求。但这种“模范住宅”运动对于急需住房的人而言,只是杯水车薪。此外,商人们的自发行为虽缓解了伦敦城市的住房压力,但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首先是住房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大部分街道狭窄,平房连片,拥挤不堪。商人们看到有利可图,建造了许多连排式大杂院、背靠背式、单向公寓式等各种住房,用于出售或出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