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练功成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3.练功成痴
        王正洪入王新喜戏班后,一下子拜了两位师父,他在跟“正吹”陆加祥大小锣等乐器的时候,几乎同时也跟武生赵岩依学习练武功。虽王正洪是年仅六岁的顽童,但论用功吃苦却是少见的,戏班里没人比得上。上面叙述的只是让读者见识王正洪跟陆加祥师父学乐器如何地那份枯燥乏味的坚持,而王正洪跟赵岩依学武练功,刻苦程度完全可用如痴似疯来形容,用现在的话说叫“魔鬼训练”。

        赵岩依专工武生,他在舞台上的表演让王正洪羡慕得要死,也是王正洪最崇拜的人。可王正洪不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所以他跟赵师父学起来才知学艺有多苦。之前王正洪可以自由自在地像小狗一样在地上滚着翻,用在讨饭时学来的“拳脚功夫”乱比划。但他成了赵岩依的徒弟之后,就不能那样闹着玩了。他的两位师父都一样的严厉,若王正洪稍有懈怠或不听话,他俩就不客气了,打骂是家常便饭。比较起来赵岩依更严厉,王正洪对他惧怕三分,练功的时候就不敢开小差了。

        赵岩依师父要求王正洪每天凌晨四点半起床练功。四点半天还没亮,对六七岁的孩童来说正是沉睡的时光,王正洪也和其他小孩童一样睡得死死的像只小猪。他和母亲睡一起的,每天到这钟点,任荷香就要叫醒儿子练功了,王正洪多想赖在床上多睡会儿呀,可是严厉的母亲是绝对不允许的,她觉得这是原则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王正洪用手揉着眼睛拖拖拉拉不愿意起来,任荷香硬拽着他的胳膊命令他去练功。但起床后王正洪就不敢怠慢了,他会跑着去,因为赵岩依师父已在那儿等候,若他迟到了少不了赵师父的一顿臭骂。在赵师父的督促下王正洪练到上午八点才停止吃早餐,若无日场演出任务,王正洪吃完早餐接着练,练一个上午,下午也练,有时夜戏线束后,他还要练一阵子,一天下来至少要练十个小时。王正洪除了夜里几个小时睡觉和演出的时候外,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练功上了。

        婺剧的表演功夫丰富多彩,但概括起来就是“四功”“五法”九个字:唱、念、做、打为“四功”,手、眼、身、法、步为“五法”,若想把这“四功”“五法”都学会学好,没十年八年不成,而且要天天坚持苦练,不能停歇。王正洪六岁就端上了婺剧这碗饭,注定他这辈子要吃比别人更多的苦,但当几十年之后,成了耄耋老人的王正洪回忆起自己的梨园生涯时,却丝毫没有觉得遗憾,因为他对婺剧矢志不渝,一直坚持和努力着,最终使他成就了“八婺怪才”。

        赵岩依教王正洪练功从基本功开始。第一功是“拿顶”,即倒立,可称为婺剧的“万能功”。倒立,顾名思义,头朝下脚朝上,双手撑地,全身的重量都由两只胳膊支撑。先是靠墙练,之后是空立,这个动作并不太难,开始时赵岩依拎起王正洪的双脚帮他倒立,帮了他几次后王正洪自己就能倒立了。难就难在凭空倒立能坚持多久,而且做到纹丝不动,双脚趾还要使暗劲往上空蹬。。普通人倒立起来就头昏脑涨,血往脑袋冲,好像血要从鼻子眼睛里流出来,非常难受,稍撑久了双手会颤抖不止,脑袋随时都会砸到地上,能立十几二十秒就相当不错了,可是赵岩依一开始就要求倒立半分钟,王正洪倒立动作到位后他开始数数,那时没有手表和钟,用数数计算时间,一个数代表一秒钟,半分钟就是三十个数,当赵岩依数到二十之后,王正洪撑地上的双手开始发抖,但他咬紧牙关坚持着。赵岩依不断加码,每天加五秒,几天后就加到了一分钟,王正洪倒是争气,没让赵师父失望,但赵岩依仍不断加码,他的倒立却纹丝不动。可到后来,不用赵师父加码,王正洪自己给自己加码,一分钟一分钟地加。赵师父燃香计时,看着王正洪倒立,直至香燃到一半,估计有二十分钟才让王正洪放下双脚。这时的王正洪脸色胀得绯红,双手发颤,但他仍觉得倒立的时间还不够长。练到十五岁时,王正洪的倒立竟然能坚持到三十分钟,这在八婺婺剧界曾是一个极高的纪录。被称作“万能功”的“拿顶功”也是“母功”,“母功”是基本功,主要以强化手臂和手腕的支撑能力和身体平衡能力,“拿顶功”使王正洪的他的手劲臂力远远地超过同龄人甚至小伙子。“母功”可“节外生枝”地派生出“塌腰功”“爬顶功”“踹顶功”“推顶功”“戳顶功”等等“子功”。这些“子功”各有妙处:

        “塌腰功”可解决腰部的柔韧度和控制能力;“爬顶功”能进一步强化手和臂的支撑力和腰部控制力;“踹顶功”可加强手指抓劲和吸腹立腰力量……

        所以赵岩依在教王正洪“拿顶功”的同时,还教他加练这些“子功”,最终为了达到他的身体和头脑适应腾空翻转自如的目的。

        练了一年,打下了各类“拿顶功”的基础,赵岩依开始教高难度的“毯子功”项目的练习。“毯子功”几乎包揽了翻、腾、扑、跌、滚、摔等戏剧中所有技艺性的基本功。通过对毯子功的练习,使演员的形体动作更为协调,还可以增强其身体的柔韧性以及对各种动作的控制能力,从而在表现特定情节(如翻腾跳跃、腾云驾雾、凌空跌扑等场景)时,可以自如地运用形体进行艺术创作。由于这些强度高、难度大、技术条件复杂的训练,均需在毯子上进行以保护练习者不受伤害,故而称之为“毯子功”。

        赵岩依教“毯子功”从“下腰”开始,让王正洪双手抓住双脚腕向后弯腰,训练腰身的柔软度,直至头从双腿中间钻出。然后教“毯子功”的启蒙项目“前桥”,它是“墙顶”和“下腰”的组合动作,接下去还教“后桥”“吊毛”“僵尸”“铁门坎”“飞脚”“旋子”“劈叉”“单前扑”“倒扎虎”等等二三十样功夫,如同进入“精武馆”,各种花样的武功都要练,一时间王正洪记也记不清,直练得他昏天黑地,大汗淋漓,浑身酸痛,疲惫不堪。

        无论练什么功都是痛苦和难受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其中最痛苦之一的是练“压腿功”。赵岩依要求王正洪每天压腿,一压就是半小时,一天压一条腿,今天压是左腿,明天就压右腿了,每天半个小时压下来,两腿像要撕裂开来,王正洪的眼泪都下来了,但他不敢吭声,更不敢打退堂鼓。忍气吞声地练。压腿的花样很多,正腿练过后,便练斜腿、偏腿、盖腿、扇腿等等,练压腿的同时还要练“劈叉”,都是折磨人的腿功。

        苦练数年后,赵岩依觉得王正洪基本功扎实了,便教他其它功夫。婺剧的技法功夫很多,有手腕功、腰功、脚尖功、头顶功、运气等等,这些都是从身体部位而言的,还有从道具装饰品等命名的功夫也不少,有椅子功、毯子功、水袖功、翎子功、翅子功、扇子功、把子功等等,不一而足。尤其令人叫绝的是婺剧的特技,如蛇步蛇形、移步坐辇、一身两人、踢剑入鞘、空中抛珠、油彩变脸、耍牙等。但这些特技绝技师父一般不会随便传授给弟子的,最多只传授其中的一部分,只有自己的亲生儿子或自己可以托付全部希望的徒弟才得到其“真经”的传授。王正洪得到师父赵岩依“真传”的也只有十中二三,其中七八靠自己摸索练就。

        所有武功中,王正洪最喜欢练翻跟斗,这是他最感兴趣的。翻跟斗的名目不少,正翻、侧翻不算什么,难度大的是“小翻镜”(也叫“后甩腰”),还有“虎跳”,那简直是要命的。

        戏剧的基本功训练一天也不能停歇,一天不练三天白练,几天不练前功尽弃。所以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必须天天练甚至时时练。在王新喜戏班学戏的五整年,两位师父经常告诫王正洪要做到“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地练,母亲任荷香也常向王正洪灌输“要在人前显贵,必在人后受罪”的古训,一定要让儿子懂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师父赵岩依给王正洪的练功日程安排得满满的:拿顶、压腿、跑虎跳、打踺子、练旋子、甩小翻镜等等,赵师父非常严厉,每项练习都得五十个,少一个都不行,没得商量,而且“拿顶”必须一炷香时间,压腿必须加沙袋;在练弹子功时,还要在脚踝上绑上沙袋,沙衣袋从一斤开始,逐渐加至六斤,以练就了弹跳如簧的本领。如此高强度的训练,任荷香看都不敢看,因为她看了心里难受,只能在心里默默为儿子加油。

        王正洪的练功习武的主动性和吃苦精神令人惊叹,刚进王新喜戏班时每天凌晨天还没亮,妈妈叫他起床,他没有二话,几星期后就不用妈妈叫了,他就能自觉地起床练功,他空着肚子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每天练功不少于十小时,雷打不动,从没中断过。日复一复年复一年,无论寒冬酷暑,无论外出演出培训,他都坚持不辍,即使到了解放那年草台戏班子解散回家务农,他也没停止过。他白天练功,夜里做梦也做练功的梦,他在梦中挥舞着拳脚,常常把在梦中的母亲弄醒。可以说王正洪练功已经到了入迷成痴的地步。练功,成了他生命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在王新喜戏班的五年间,王正洪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所有的跟斗都会翻了,小翻能一口气连翻二十个,连续做九个高难度的“虎跳前扑”,还有“出场闹台”的大跟斗也会翻,让戏剧界的老前辈刮目相看。

        一九五一年王正洪进了东阳剧团后,有幸成为团长潘池海的得意门生,他在更高起点上开始练功。练功是有风险的,可以说婺剧所有的动作都阴危险,伤筋动骨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几个高难度的动作,一旦失误可不是一般的伤筋动骨了,而是要命的。王正洪觉得最危险的是“云里翻”,翻时身体直立,背朝里面向观众,腾空后向前探伸向后翻滚一周。一般是站在两三张桌子上翻下,腾空后必须与桌子保持一定距离,以防翻时,头或屁股碰到桌子,技术性强,难度极高,这个动作要求练功也要在桌子上练,可见危险有多大了。但王正洪毫不畏惧,人跌倒了爬起来再练,头磕破了手脚弄伤了仍继续练,他像铁打的人似的坚强坚定坚决,毫不退缩,难怪圈子里的人都称“摔不死的王正洪”。在东阳剧团五年,王正洪全部学会了翻、扑、腾、跃各种高难度的角斗技艺了,最终成就婺剧界的“武功大王”。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