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4.掉队吃苦头
王正洪八岁那年秋天,他所在的王新喜戏班在武义一个村里连演了三天,就在最后的一个晚上,当地主办方要求通宵达旦地演出,一直演到天亮,然后转场到下一个演出点。而下一个演出点是一百里外的一个叫宣平的地方,到宣平可不是一般的演出,是去“斗台”。所谓斗台,就是一个地方同时请二个以上剧团同时演出,哪个戏班的台前观众多,则为胜者。所以,戏班的每个人都不能掉以轻心。王正洪是敲小锣兼值台的,等“天亮戏”演完后要做扫尾工作,然后跟着大家一起转场,所以非常紧张,若手脚不快稍有拖沓,很有可能就跟不上队伍了。
王正洪整理好剧团道具等扫尾工作做完后,拎起自己的行李跟在队伍后面匆匆赶路。本来他和母亲走在一起的,也许夜里着了凉,走着走着王正洪的肚子难受起来,但他没吭声,步子便慢下来了,母亲也没在意,随人群一直往前走去。王正洪落在队尾,实在憋不住,不得不去找茅厕解决。快到一个三岔口时见到路边一个小茅厕,王正洪来不及和前面的同事打声招呼,就钻进了小茅厕。可等他出了茅厕,戏班的队伍早已不见踪影,一下子着急起来,可前面是三岔路口,又没有人家,想找个人问一下也找不到,他急急地选了一条稍大点的马路追去。他一心想追上他们,一直往前走,越走越快,甚至跑了起来,可是连走带跑的走了五十多里,仍没追上他们,可他仍不知道自己走错了路。这时天色渐渐暗了,王正洪又饿又乏,荒郊野外的没有人家,急得快哭了,他看见前面半山腰上有一座庙,想向庙里的和尚讨点吃的东西,便爬了上去。当他进了庙才发现原来是个破败的尼姑庵,里面只有一个老尼姑,老尼姑的脸上因患白癜疯额头上长了一大块白斑,王正洪以为见到了鬼,吓得屁滚尿流,连逃带滚一口气跑下了山。正当他孤苦无助和恐惧之际,前面有个大伯从村口走出来,他见到了一个孤零零的小孩朝村口走来,大伯觉得有点奇怪,关心地问道:
“小鬼,你怎么一个人走路?是来我村找亲戚的吗?”
王正洪见老人慈眉善目的,觉得是个好人,便摇摇头告诉他是去宣平地方。谁知,大伯一听,不禁大叫一声:
“哎呀,你这个小鬼,走错啦,方向完全相反,离这里还有三十多里啊。”
王正洪的脑袋“嗡”的一声响,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直在往相反的方向赶,难怪紧赶慢赶都赶不上队伍!那个委屈呀后悔呀,一下子变成了泪水从眼眶涌出来,他恨肚子不争气,后悔去了岔路口边的茅厕,让他冤枉跑了那么远的路,天快黑了,怎么办呀?大伯知道他的难处,让王正洪去他家过夜。王正洪心上压着的石头才落了地。
好心的大伯住在一栋破旧的泥房里,孤身一人,一看便知是穷苦人家。大伯把王正洪当作贵客,给自己和王正洪各煮了一大碗挂面,虽没油和佐料,但饿极的王正洪吃得很香,一碗面三下五除二就一扫而光。吃完面,大伯向王正洪问了许多话,先问王正洪为什么一个小孩要去宣平,再问王正洪的身世,家里情况和在戏班里的生活等等,王正洪都如实地回答。最后大伯感慨不已,说我已经够可怜的了,没想到你小小的年纪就受了那么多苦,比我还可怜。这一夜,本已疲惫不堪的王正洪该睡得香,可他的脑子里总是出现母亲在焦急寻找他的身影,还有两位师父和同事们,他们一定也很焦急吧。到后半夜才迷迷糊糊睡去。
翌日晨,吃过稀饭后,大伯给了王正洪两只焖番薯让他在路上吃,然后送王正洪朝和昨天反方向的路走去,可送了五里路大伯还要送,大伯说:
“你一个小孩不认得路,弄不好又迷路了,而且这一带山区常有野兽出没,还有老虎呢,我干脆我送你去宣平吧。”
王正洪真的不敢想念自己的耳朵,他问道:
“爷爷,您真的送我去宣平,那么远呀。”
大伯点点头,他说:
“反正我一个人在家也是闲着,不如好人做到底吧。”
王正洪欣喜地说:
“爷爷,您是好人,好人有好报,您一定会长命百岁!”
就这样,大伯手持木棍陪着王正洪走了三十多里路,把王正洪平安地送到宣平,找到了王新喜的戏班,终于见到了母亲和同事们,任荷香激动得一把紧紧抱住儿子,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地说:
“洪儿,妈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你一个人跑哪儿去了?妈和戏班里的人都找你,找得好苦呀。”
王正洪指着大伯说:
“喏,是这位爷爷帮了我,昨晚我住他家里,今天他陪我来宣平,走了三十多里路才找到这里。”
任荷香感激地对大伯说:
“老伯,您真是大好人了,我洪儿能遇上您,太幸运了,谢谢您!”
在任荷香的千恩万谢中,大伯向王正洪和**告别了。
这位好心的大伯让王正洪刻骨铭心,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已成耄耋老人的王正洪仍记忆犹新,回想起七十多年前的那一幕,心里仍感到无比温暖。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