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海识贝37~沪上行(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忆海识贝37~沪上行(一)
  我跟着父亲步行了一个多小时,来到了牛街镇上。长途公共汽车还没有到站。恰巧有一辆上海三线厂的卡车在路边停了下来,等着有人从汽车站往卡车上搬一件东西。父亲见驾驶室里没有别人,就恳求司机师傅捎带我们到县城,司机师傅很友善,就让我们坐上来了,我坐在右边车窗边,打开一点车窗玻璃,有风进来,我就不觉得晕车了。父亲坐在中间,给司机师傅递了根香烟,然后划着火柴给他点上。那时候搭便车的人不算太多,上海的司机师傅一般都很友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愿意稍带当地人搭便车。那时候男人抽烟很普遍,相互敬烟是那个年代的时尚,人们把香烟比做介绍信,求人办事时,递上一支香烟都会使事情变得顺利得多。搭便车的时候,都要给司机师傅递上一支香烟,并亲自给他点着,以表谢意和敬意。说起上海,司机师傅非常自豪。听说我们要去四平路的同济新村,他就告诉我们那里是郊区,是乡下,他自己是住在静安寺旁边的,是上只角。从他的言谈之中,我们了解到住在上海不同角落里的人的品位是不一样的,哪怕只是住在静安寺旁边,由上辈人在五十年代初搭建的违章建筑里,那也是上只角的品位。为了报答他的捎带之恩,我们就随声附和,夸奖他的上只角。

  在县城下了车,谢别了司机师傅,我们又走了半个多小时,到达了池口码头。这是上次我送大舅和外祖母去上海时来过的地方。父亲赶快去售票窗口,买到了第二天凌晨五点钟开航的船票,买了一张四等舱下铺,记得是七块钱,还有一张五等舱散席,由于没有铺位,要便宜两块钱。

  天色还早,中午没吃饭,肚子早饿了,父亲带我进了码头的小饭馆,点了一盘炒肉丝七毛钱,一盘青菜炒香干一毛钱,每人四两米饭,父亲从钱包里找出八两粮票,一块钱,那个年代,都是先付钱,后吃饭。炒肉丝太香了,还是父亲慷慨,如果母亲带我出来,是不舍得吃这么贵的炒肉丝的。美美地吃了一顿晚饭,抹了抹带油的嘴,心里很满足,觉得人生原来是如此美好!

  走出小饭馆,父亲又带我到码头上的小旅馆开了一间房,五毛钱,这次有床睡觉了,不用象上次送大舅和外祖母时躺在候船室的地面上过一夜了。

  父亲在房间休息时,我走到旅馆外面来看看风景。往北边眺望,江面很宽阔,在夕阳的余晖下,水面上波光粼粼。有几条渔船正在撒网,还有一艘小火轮,烟囱里冒着缕缕青烟,“呜呜呜“地鸣着汽笛向安庆方向驶去。我在江边走了一会儿就回到小旅馆,在门口立着的报栏里了一会儿报纸。有一条豆腐干大小的文章,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大意是说当时苏联的普通工人每月工资大约50多个卢布,相当于100多**。我老家县城的二级工工资是每月32块钱,相比之下,觉得苏联还挺发达。又暗暗思衬,我父亲月工资43元,母亲每月36元,我们家总收入是79元,由于母亲精打细算,每年除各种开销之外,可以结余200元左右。这次要供我学裁缝,要给师傅礼金50元,买缝纫机花160元,父亲和我去上海取缝纫机路上来去开销也得花去四五十元,这笔开支,我们全家得省吃俭用一年多才能积攒下来。家里给了我这么大的支持,我肩上责任重大,必须尽快把裁缝的手艺学到手,让家里得到回报才行。我母亲从小就让我在家中参政,家中事无论大小都要让我知道,遇事总会征求我的意见,所以,对这个家,我从小就有责任感。

  大概凌晨四点钟,父亲就把我喊醒了,我们俩漱洗完毕,带好简单的行李,就去准备登船了。

  上次只看到了东方红大轮船的外部轮廓,这次上了船,才亲身体会到不一样的世界。轮船驶离港口之后,我和父亲坐在四等舱的一张小床上,床是铁制的,上下两层,我们这个房间里一共有六张床,共计十二个铺位。床上的每一个部件,包括挂钩和放东西的折叠架等等,都做得很精致,玲珑剔透,赏心悦目;房间的墙壁上都贴着塑胶贴面,看起来色泽柔和淡雅,摸起来手感光滑细腻,对于我这个在乡村长大的孩子,平日里所见所闻和所触都是原始的和粗犷的,现在船舱里的精致细腻和别样的色彩使我领略到了什么叫现代化。我走出房间,一会儿上楼,一会儿下楼,一会儿到船头,一会儿到船尾,把轮船的四层楼的每一个角落都仔细地看了又看。最后,我被追逐着船尾的几只海鸥迷住了,它们是白色的精灵,在船尾上方自由地盘旋着,时而俯冲水面,时而射向蓝天。它们的姿态和神情感染着我,我也要像它们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天空中,飞向那我从未见过的新世界!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