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海识贝36~牛街(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忆海识贝36~牛街(三)
  夏湾小学开学了,经过我父母亲几天的课堂教学以后,学生们和家长们都反映非常好,都很庆幸学校调来了教学经验如此丰富,讲课效果这么好的两位老师。知道我母亲因为水磓的响声引起失眠,晚上睡不好,白天还要坚持上课,乡亲们都很关心。

  夏湾小学的招生范围是夏湾、庄村和丁冲三个生产队。这三个生产队呈三足鼎立之势,彼此之间相距三、四里地,步行大概需要近半个小时。三个生产队的干部们核计了一下,决定共同出资、出建筑材料、出人工,在三个生产队的中心位置,一个小山包上,建一所新校舍。这个小山包上当时已经建有一个小型砖瓦厂,上面的地平基本上已经做好了,足可以在上面建一所包括两间教室、两间卧房和一间厨房的校舍,同时也不影响现有砖瓦厂的继续使用。

  我没有继续去英汇中学上学,一是因为距离太远,相距100多里路,而且没有直达公共汽车,要从县城绕道,十分不便;二是因为我父母亲当时觉得读书前途渺茫,还不如给我学个手艺,能够自食其力,成家立业,日子比臭老九还要好过一点。至于学什么手艺呢?还没有想好,所以我暂时在家待业。

  我能为家里做的事情,还是挑水和打柴,挑水已经可以用大水桶了,打柴,也和以前在牌楼坡时不一样了。和牌楼坡丘陵地区的小山头相比,这边的山要高大巍峨得多,山上的柴火也要粗壮得多。这些粗壮的树棍,就不采用扎成两捆,然后用冲担挑的方法了,而是采用一种当地人称之为木马(非体育器材的那种木马)的一种驮柴工具。它是采用一种丫字形大树杈,杈的底部固定有一条二尺来长的托板,把棍状的柴火一根根地在托板上码放整齐,码放的重量根据自己的力气大小来决定,我一般放置的重量在七、八十斤左右。木马的全部高度大概和驮柴人的眼睛持平,驮柴人蹲下身子,肩膀顶住木马的托板,再用力站起来,木马和柴火就驮上肩了,再拿一根橇棍以另一只肩膀为支点,橇棍的端部橇在托板下方,以分担驮柴火的那只肩膀的负担。这种驮柴的方法很好,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方便,累的时候还可以蹲下身子,把木马撑在地面上休息一会儿,休息好了,再继续驮起来上路。

  那段时间很多书籍都被禁了,我每天主要就是学校里面订的报纸。同时临摹一些报纸上刊载的宣传漫画。父亲还教了我一种临摹`放大领袖画像的方法,就是在报纸上把尺寸小的画像用铅笔打上方格,然后在大的纸张上按照比例放大格子的尺寸,根据小的画像线条在格子中所处的位置,相应地,画到大的纸张上对应的格子里去,当所有的线条都画完了,这幅画像就成功地按比例放大了。除了自学画画,还临摹我最喜爱的毛体,登在报纸上的手写体的领袖诗词,每一首我都要临摹很多遍。

  当时,每个生产队的队委会都要求摆放一只宝书台,上面摆放领袖的著作。木匠将宝书台做好以后,宝书台的前脸上还需要画上宣传画。夏湾的俞队长看我能写会画,就让我去队委会去帮他完成这项工作。我也很乐意去做这些写写画画的事儿。我在报纸上找了一幅领袖头像,按照画方格和比例放大的方法,将领袖头像准确细腻地画在了宝书台上,然后在头像四周又画上了万丈光芒,在头像下面画上了波浪壮阔的大海,并相应地配上各种色彩,作品完成后,得到了队委会干部们和乡亲们的一致好评。这幅作品花了我两天时间,每天中午生产队会安排一户人家供我午饭。当生产队在下一次分配粮食的时候,会把派饭的这份粮食配发给供饭的人家。那时候乡亲们的生活都很艰苦,鸡蛋和肉类一年之中也吃不了几次,但每次给我供饭的乡亲总要给我蒸一小碗鸡蛋羹,甚至还有的乡亲在一大碗干萝卜丝上面蒸了几片腊肉,当然我只能吃一片到两片,不能多吃,得给他们留着,他们也许下次待客时还要再用。接着庄村和丁冲也请我去给他们画了类似的宝书台。感谢俞队长,是他给了我机会,让我当了几天乡村小画家。

  看着我整天闲在家里也不是事,父母亲要让我赶快去学手艺了。学砖匠,太脏;学木匠,太累;最后他们确定还是让我学裁缝,风吹不着,雨打不着,还斯斯文文的,不脏不累。他们帮我找了老家有名的裁缝金老师傅。当徒弟一般都要吃苦的,头一年两年一般都是帮师傅干杂活,甚至家务活,学不到什么技术,第三年才能勉强学点技术。母亲为了让我少吃苦,跟金老师傅订了口头合同,保证我一年之内出师,不仅不向师傅要学徒的工钱,还倒贴师傅五十元作为学费。师傅找好了,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买一台缝纫机,当时缝纫机是紧俏商品,在市面上是买不到的。这项任务就落到了我上海大舅的身上。他在邻居和同事之间东奔西走,总算求得了一张工业品券,买了一台标准牌缝纫机,等我和父亲到上海去取。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