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 经略汴州
长安城,在血与火的烽火硝烟中被官军收复,尽管宫室付之一炬、典章制度不存甚至刚刚遭受到大兵的洗劫,终于还是回到了李唐的怀抱,然而笼罩在这座汉唐帝都上空的阴云还没有散去,今后的长安还将遭受多次军事洗劫,这是时人难以预料到的,而各地的兵戈也才方兴未艾。
在唐代及其以前的时代里,关中地区长久以来一直是中国政治权力和经济贸易无可争议的核心区域,然而随着李唐王朝的风雨飘摇乃至分崩离析,关中地区彻底衰落了,此后的它再也不能恢复其中心地位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国政治中心东移,经济中心南移,这就是所谓的“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
与此同时,黄巢通过把大量的奇珍异宝丢到路上,有效拖延了唐军追击的速度,然后安全率军退出关中地区。此时的他,属于“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保持一定的力量,于是趁势派遣孟楷攻下蔡州并成功招降节度使秦宗权,随后兵锋直指当时的陈州。胜败乃兵家常事,黄巢起兵以来多次面临各种生死危机,在他看来,退出长安只是一次小小的挫折,自己手里的枪杆子还在,就还有翻身作主的机会。
“时来运转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可能也是天数使然,陈州成为了黄巢啃不下去的一根硬骨头。当时陈州的刺史是赵犨,赵家兄弟三人,都是文武全才,早在黄巢占据长安的时候,他就对手下人说“黄巢如果没死在长安,就一定会向东逃窜,陈州首当其冲,而且黄巢跟忠武战区有血海深仇,不可以不严加戒备”。随后他积极整顿战备,率领军民整修城墙、挖掘壕沟、修缮甲兵、继续粮草,同时还厉行坚壁清野,六十里以内,稍有余粮的民家,全部强行迁到城里。当黄巢大将孟楷率军杀来的时候,赵犨先是进驻项城,示敌以弱,然后等到孟楷军队毫无戒备的时候,突然发动奇袭,打了个歼灭战,杀死俘虏无算,并生擒了孟楷,将其斩首。
孟楷的死亡深深刺激了黄巢,黄巢此时**,于884年6月和秦宗权等人联军包围了陈州,挖掘了五道深沟,从四面八方猛烈攻城。然而在赵犨等人的英勇统帅下,无论黄巢发起多么猛烈的进攻,都无济于事,只是单纯地损耗人马和时间,陈州在重重包围下硬是坚持了三百来天。
在陈州陷入苦战的同时,我们的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同志,在七月初率军抵达汴州。此时的汴、宋二州正在闹大饥荒,政府与民间都极其困苦窘迫,对内官军骄傲蛮横,难以驾驭;对外则多次遭到敌人的不断进攻,每天都有战斗,军民极其恐惧。然而,朱全忠同志,却与常人不同,表现出异常的勇敢和振奋。人的自信源于经历和实力,全忠同志在治国治军方面确实天赋异禀,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理论。
五代时期,募兵与征兵已经取代了府兵制。朱温在招募士兵时,采用了一种叫做“招刺”的方法:“在士卒应募入伍后,在脸、手、臂等处先刺字,后墨污,终身不褪”,从而防止士兵逃亡。在军队纪律建设方面,实行一种较为严苛的军法,当时规定,将校中有战死者,其麾下的士兵必须负连带责任被问斩,这个就叫做“跋队斩”。通过这一套军事制度建设,再加上全忠同志的赏罚分明,高度重视统帅权的贯彻,宣武军的战斗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刚巧,被黄巢团团围困的陈州刺史赵犨,派人从小路到临近的各个藩镇请求援兵,许州的周岌、徐州的时溥都开始派兵增援,而在汴州的全忠同志也接到了求援信,此时的他当机立断,率领军队在鹿邑跟黄巢军队会战,取得大胜,斩杀两千余人,随后进军占据了毫州。
此时以周岌、时溥、朱全忠为主的联军,面对黄巢强大的兵力,仍然不敢轻举妄动,一方面是为了保住自身的枪杆子,另一方面也是没有足够的信心一举拿下叛军。他们联合向河东的李克用请求援兵。于是黄巢一方与李唐的大军在陈州开始对峙,局面陷入僵持,只有等待外力的介入。
在这个过程中,朱全忠在攻击黄巢的瓦子寨时,招降了两员大将——陕州人李唐宾和楚丘人王虔裕,在今后的岁月里,李唐宾将作为全忠阵营下的一员骁将,取得骄人的战功。时势造英雄,朱全忠的势力在围剿黄巢的战役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通过招降纳叛和扩充地盘,他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以及山东西部渐渐立稳了脚跟,有了一块稳固的根据地,从而为今后的南征北战奠定基础。
至于黄巢同志,由于愤怒而丧失理智,重兵围困陈州,从某种角度也是拖住了自己战略转移的时间和空间,短时间无法取得突破,将为他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这句话蕴含着的深刻道理,直到今天对于我们现代人仍然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