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末日黄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末日黄昏
        中华文明作为一个一直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部分原因在于:依靠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当一个政府或者民族走向极端主义,那么整个文明将不可避免地在短时间内蒙上杀伐的阴云。一个合格的政权机构是要有能力吸纳各个阶层的有识之士,去为整个社会秩序的运转和经济建设添砖加瓦,而不能像莽夫盗寇那样,将宫殿建筑、典章制度付之一炬,沉迷于毁灭,对于重新建设却无能为力。黄巢所代表的的起义军政权恰恰在这一点上犯下了严重错误,痴迷于砸碎旧世界,却对新世界的建设一无所知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经历,塑造不同的性格。在经历了多次科考上的名落孙山,多年的嘲讽侮辱,无数次的怀才不遇,黄巢的性格多多少少也沾染了些许扭曲,而在充斥着血与火的造反之路上,更是一路狂奔猪突,治民理政的风格也趋于褊狭,对乡绅和官僚的杀伐屠戮,彻底断绝了当时精英阶层的支持。精英阶层的支持对于一个政权的生存和发展是极为关键的,以长安为例,不少精英阶层成为了起义军和城市平民两方面的牺牲品,起义军和民众发泄着心中的怒火,贪官污吏被拖出杀掉,财产被瓜分。造反者的共同目的表面是推翻李唐王朝,实质上是希望对财产进行再分配,有的甚至只是满足于洗劫城市和无政府状态。

        黄巢试图建立一个有活力的新生政权,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努力是完全失败的。登基称帝、建立合法政权和仿建一个复杂精致的政治体系是两码事,而要使该体系运转自如则更加困难。他的基本问题是,官僚和乡绅中的精英阶层、知识分子极度仇视他所建立的政权,而自己麾下又缺乏足够的人才去承担治国理政的文职工作,从李唐投诚过来的官员也只是迫于无奈为新政权效力,一旦形势有变,他们只会反戈一击。现在,最为恐怖的是,各地藩镇节度使对黄巢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从冷眼旁观到两面骑墙再到现在的敌视仇恨,黄巢方面渐渐失去了地方势力的支持。

        自从公元881年黄巢派遣尚让和王播率领5万大军进攻凤翔惨招败绩开始,整个政治形势的发展愈加岌岌可危。凤翔军事统帅郑畋通过伏击战击溃尚让大军,杀死了两万人,对于李唐而言,这是一场非常重要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政府军的士气。李唐利用这次大胜的机会,派遣使节前往各地,劝说各路支持黄巢的骑墙派,这些大大小小的军阀也很快就背弃了黄巢,开始联合起来绞杀黄巢政权。

        当初投降黄巢的诸葛爽,现在又重申他对李唐的支持,并被任命为河阳节度使。而忠武节度使周岌也被说服放弃了对黄巢的支持,回头继续效忠李唐。就这样,黄巢在失去了官僚乡绅中精英阶层的支持后,又逐渐失去了各地节度使的支持,他在长安的统治也越发虚弱。同时,黄巢因为缺乏粮食,向此前的支持者王重荣寻求后勤上的供应,结果王重荣断然拒绝并与之反目。而河北义武节度使王处存此时也与王重荣结盟,共同对付黄巢。

        此时的黄巢处于内外交困的境遇,缺粮少食,赋税断绝,而在军事外交上又陷入了各地藩镇的联合绞杀陷阱中。朱温的背叛就是在这个背景条件下发生的。紧接朱温的背叛是李详的效仿,黄巢发现后,立即杀死了李详。

        在遭遇了这么多挫折后,黄巢此时的想法和心境,我们后人是很难揣摩的,盛极而衰,乐极生悲,众叛亲离,这些对于个体的心理打击可想而知。面临严峻的形势和代价惨重的恶果,人们唯一做的就是去勇敢接受,呼天抢地、怨天尤人也无助于事。在这个关键节点,各路勤王的藩镇正在不断缩小对黄巢军队的包围圈,然而各个节度使都心怀鬼胎,并不想充当进攻的主力,以避免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整个局势面临僵局。最终,为了打破这个僵局,李唐政府同意征召李克用率领的沙陀军队。

        如果有其他平叛的捷径,相信小皇帝李儇决不会动用李克用这张牌,毕竟要不是李克用父子在河东造反掣肘,黄巢又怎么能够攻克两京,在中原如入无人之境,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但是为了打破相持的局面,只有引进沙陀军队,别无他法。

        此前的李克用,还在阴山那个地方养精蓄锐,在得到朝廷的命令后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翻身机会,于是便率军南下与部众会合。代北监军陈景思和沙陀酋长李友金在代北招募了三万五千大军,李克用正是去那里与其会合。事实上,“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单凭陈景思等人的威望根本无法驾驭这支新近招募的军队,于是陈景思在李友金的劝说下,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李克用,这数万大军便白白便宜了李克用,成为了他起家的资本。天意如刀,造化弄人,有的时候“瞌睡了偏偏就有人送来枕头”,只能说是机缘巧合。

        李克用父子虽然得到赦免,但是李唐并没有恢复他们家族在代北的地盘,因此李克用打着勤王的旗号,实际上是在河东扩充自己的地盘势力。他引兵攻克并占据忻州和代州,又多次侵略并、汾等地,争夺楼烦监(当时重要的牧监,出产良马)的控制权。之后,在朝廷同意用雁门节度使以及承认李克用的合法地位作为交换筹码后,李克用在雁门大阅三军,率领35000人的精锐部队南下进入关中。当时,李克用的沙陀骑兵皆身着黑衣黑甲,因此有着“鸦军”的称号。

        883年正月,李克用在击败黄巢的弟弟黄揆所部后进驻沙苑,后又进至乾坑,与河中、易定、忠武等军队会合。黄巢这个时候派遣大将尚让率领十五万大军进屯梁田陂,李克用趁尚让立足未稳,会同友军发起进攻,大破敌军,战死者高达数万,伏尸三十里。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之后的几个月里,李克用联合友军连战连捷,很快就挺进渭南,在与黄巢的激烈交锋中,击破敌军,一路追击,自光泰门攻入长安。最后黄巢见长安已经无法守住,只能焚毁宫室遁去,残部自蓝田道逃入河南。长安终于被官军收复了,不过对长安居民而言,这是一场历史浩劫。事实上,黄巢从长安的撤退还算是比较有秩序的;与之相参照的是各路无纪律的官兵,他们的残暴酷虐比农民军有过之而无不及,史称:“官军暴掠,无异于贼,长安室屋及民所存无几”。

        此时的李克用登上了其人生的第一次顶峰:“克用时年二十八,于诸将最少,而破黄巢,复长安,功第一,兵势最强。”朝廷论功行赏时,李克用被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赐爵陇西郡公,后又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而李克用的父亲李国昌也被任命为代北节度使,父子两人坐拥两镇,统治区域除了太原府、汾州、石州、岚州、辽州、沁州外,还控制了代北地区的代州、忻州、朔州、蔚州等地盘,总兵力不下于七万人。与之相比,黄巢则走向了一条不归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实现了自己攻克长安、登基称帝的抱负,然而盛极而衰,此时的他正逐渐走向一条不归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黄袍加身固然可喜,但是摧毁了旧王朝,并不意味着新生的成熟政权就能随之建立,历史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黄巢被驱离关中,但是李唐的江山社稷已然分崩离析,烈烈狂风中飘扬着的鸦军军旗,仿佛在预示着什么,人命如草芥的乱世才刚刚拉开序幕。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