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否极泰来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周易的否卦,象征着否闭之理,体现于事物对立面之间不相应和,即上下不交,阴阳不合。卦象天在上、地在下,《彖传》上讲“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本卦的核心思想就是教人当“否”之时,要有转“否”成“泰”的毅力与信念,并给人带来在“否闭”中走向“通泰”的期望。梁宣帝萧詧《愍时赋》曰:“望否极而反泰,何杳杳而无津”,也表露了渴求否极泰来的焦虑心情。而此时的朱温正处在一个将明未明的黑暗中,黎明的曙光还未到来。
朱温在攻陷同州后,被黄巢任命为同州防御使。同州府,历史上也曾称“左冯翊”,位置就在今天的渭南市大荔县。同州居晋、陕要冲,黄、洛、渭三水环流,犹如点缀在秦东大地上的耀眼明珠,她头枕铁镰山,脚蹬渭河,处于八百里秦川最开阔地段。因此,同州是长安东面的最主要屏障。
当时,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率领数万大军驻扎在河中地区(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正积极与各路藩镇联络商讨进剿黄巢的事宜。河中节度使,长期管辖河中府、晋州、绛州、慈州、隰州,相当于今天山西省石楼、汾西、霍州以南和安泽、垣曲以西。朱温驻扎在同州,跟王重荣是邻居,双方交战多次,屡战屡败,于是朱温多次请求黄巢增兵,结果黄巢不予理睬,事后发现是中尉孟楷暗中挑拨离间,引起黄巢对自己的猜忌,导致现在局面尴尬,身处暗潮汹涌的境地。
朱温和部将们在外浴血拼杀,没想到黄巢方面政令不通,此时政治局势也已大变,各路藩镇诸侯开始联合绞杀黄巢组织的农民起义,可谓“危急存亡之秋也”。
黄巢能成事,原因一方面在于唐王朝吏治腐败、赋役繁重、赏罚不均,遇到水旱自然灾害,各路饥民为求活路,自然纷纷响应加入,而以神策军为主的中央军也早已腐朽不堪,外强中干,无力抵抗;另一方面则在于各路藩镇闭门自守,坐山观虎斗,寄希望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各路藩镇都是在有意识地放水,并不愿意充当抵抗黄巢的主力军,折损自己手头上的枪杆子,自身力量折损过大,容易被其他藩镇趁机吞并。
以淮南节度使高骈为例,他驻扎在淮南始终没有北上勤王,一则是受到浙西周宝、徐州时溥两大强藩的掣肘,二则是唐廷判断高骈北上,东南必乱,所以最后以高骈奉旨收兵结束。根据高骈幕客崔致远《桂苑笔耕集》中所收录的中和元年秋的两道圣旨,指示高骈不必离任勤王,扼守江淮要地,以防黄巢逃脱,“为朕全吴越之地,遣朕无东南之忧”。
总之,唐朝对黄巢的围剿始终受到多方掣肘。在河东,由于李国昌、李克用父子率领沙陀部众在河东造反,李唐不得不组织大军平定此次叛乱,将李克用父子赶到塞外的鞑靼部,这也为黄巢攻克两京争取了时间。
而现在,形势已经发生剧变,随着黄巢攻克两京,天下藩镇都开始联合绞杀农民起义,小皇帝此时逃往巴蜀,一时半会奈何不得,而黄巢此时也没有意识到自身的战略空间正在逐步缩小,自身的事业正走向盛极而衰,李唐和黄巢拼了个同归于尽,只是为后人开路,为他人做嫁衣。
此时的朱温,也在为今后的前程发愁,不过好在有门客谋士为他尽心规划。谢瞳,唐咸通末年的举进士,在黄巢攻克长安后,便投靠了朱温,做了朱温的门客,自此以后,经常陪伴朱温南征北战,出谋划策。在这个命运抉择的关口,谢瞳跟朱温讲了一番话:“黄巢率领数十万大军,趁李唐腐朽虚弱的的时候,攻克两京,登基称帝,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也得罪死了各路藩镇。将军你现在勇冠三军,在外面为黄巢浴血奋战,然而孟楷在这里面挑拨离间,阻碍军情传达,这表明黄巢的运势已经断绝了。同时,李唐的气数未尽,各路藩镇正打着收复的名号奔走在勤王的路上,您应该谨慎处理”。随后,朱温定计,断然斩杀了黄巢派到身边的监军使,,率领大军倒戈,投降到了王重荣麾下。朱温的投降,无异于斩断了黄巢的一支臂膀,加速了黄巢走向灭亡的进程。
在得知朱温倒戈后,唐僖宗李儇大喜过望,立即任命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赐名朱全忠,随后又封他做了宣武军节度使,命令他在收复两京。此时的小皇帝绝想不到,短短二十年后,这个朱全忠就将成为李唐的掘墓人,一举颠覆二百余年的李唐江山。
从此次事件,也可以发觉朱温在政治上的敏锐,可谓天赋异禀。黄巢盛极而衰,在这个当口及时改换门庭,还是非常聪明的。朱温从起义军的身份转换为地方藩镇诸侯,可谓否极泰来。在晚唐时期,各路大小军阀改换门庭是家常便饭,李唐势大,就投靠中央;李唐式微,要么割据一方,要么举起反旗。忠孝节义,不过是儒生们扯谎的神主牌位,武人们还是实用些,更相信手头上的枪杆子。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正是以关中为基业、河东为屏障、江淮为财富渊薮、剑南为后路,才保证了百余年的稳定局面,而当这四个区域失去控制的时候,它的灭亡便不可避免了。此时的小皇帝还没料到,铲除黄巢党羽,扑灭起义的代价便是李唐的分崩离析。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