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乱世中的挣扎
每一个生命体都受到自身生命周期的限制和约束,小到个人大到社会组织乃至国家政权,都逃不脱生命周期律的束缚,“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是这个理。大唐王朝,从高祖李渊晋阳起兵算起到唐僖宗即位,经历了二百五十余年的兴衰荣辱,已经从婴幼儿的幼年期过渡到了老年人的迟暮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中央权威江河日下,李家政权也行将就木,只须静待历史浪潮的迎面一击,大唐即将迎来一曲凄凉而悲恸的挽歌。
挽歌已经拉响,小皇帝唐僖宗李儇很不幸地亲自见证了这场毁灭性的能量爆发——风起云涌的唐末农民起义拉开序幕。李儇刚即位的时候才十二岁,荣膺了两项唐朝桂冠,首先他是大唐开国二百五十余年来年纪最小的皇帝;其次,他登基的时候,正值帝国形势最为严峻、内忧外患、社会矛盾已尖锐到顶点的时刻。
大唐王朝这架老旧马车,疲惫不堪地朝着万丈深渊奔驰,而小皇帝李儇对此则一无所知。严格意义上讲,帝国毁灭的责任并不能全部算在李儇身上,大唐王朝也只是进入了生命周期的最后一程——自我毁灭阶段,气数已尽,整个统治阶层已经腐朽,官僚机构对社会的统治衰落到顶点,政权的兴衰与末代皇帝是谁关联并不大。
历来,中国封建王朝能集中的权力,基本上属于政治统治权,而对于社会事务的管理,国家政权是无能为力的,主要表现为族权、神权、夫权,乃至非政府的民间组织,由社会自己行使。一个县令,管辖职能极其有限,他的政务多半只是收缴赋税,处理纠纷,审理案件,基本不提供社会服务。大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中央权威江河日下,藩镇割据的病根始终没能彻底去除,分摊到民众的财政负担也日渐加重。岁月如梭,直至王朝末年,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更是衰减到极致,一遇到天灾兵祸,那么广大贫民便流离失所,朝不保夕,乃至“人相食”,对于这类现象,大唐王朝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连赈济灾民的社会服务都无法提供,那么“白骨露于野”的饥民也只能奋起一击,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这个腐朽的政权。
中国传统政治是两个系统并行,在政治统治上,是自上而下的官僚系统;在社会管理上,是自下而上的乡绅系统。官僚系统是由官僚集团组成;乡绅系统,在唐代则是由庶族组成。官僚系统和乡绅系统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两者既对立又统一。
官僚依靠乡绅来管理社会;而乡绅依靠官府来保障自己的地位,借用官府的政治力量加强他们对民众的盘剥。同时,官僚又要控制乡绅,防范他们借助民意联合影响和冲击自己的统治。事实上,乡绅经常以民众的代表者自居,同官府讨价还价。而唐末,官僚集团和乡绅们无底线的盘剥,则直接引爆了风起云涌的农民大起义。
几千年来,中国老百姓对生活的理解就是安居乐业,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有当统治者把民众这种最低限度的渴求碾成齑粉的时候,他们才会铤而走险,选择造反,爆发出毁天灭地的力量。
乾符二年(874年),小皇帝登基不久,这种毁天灭地的能量几乎一夜之间就在帝国的四面八方遍地开花。去年,南诏国和李唐的战争刚刚告一段落,外患平息,结果内乱再生,农民起义爆发。面对各地如漫天飞雪的战报,李儇也只能是手足无措。
挑头闹事的是王仙芝。王仙芝,濮州(今山东鄄城县人),于乾符元年十二月在长垣(今河南)起兵,次年六月杀回老家,攻占了濮州和曹州(今山东定陶县),人众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同时王仙芝发出檄文,斥责唐朝吏贪赋重,赏罚不平。而紧跟着王仙芝大闹天宫的人,就是黄巢。
黄巢,冤句(今山东东明县南)人,早年曾与王仙芝搭伙贩卖私盐,精于骑射,为人任侠仗义。不过黄巢是一个读书人,也曾经抱有通过科举改变命运,走上仕途的的希望,然而现实一次次对他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和打击,黄巢屡试不中。作为一个能文能武的人,又怀才不遇,如果身处太平盛世,倒也只能按部就班,因循苟且,然而身处末世,反倒给了他一个搅动风云的大舞台。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在人万念俱灰之时,突然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开启一扇窗户,能否抓住机遇,施展拳脚,就全靠个人造化了,可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乾符二年六月,黄巢在冤句聚集上千人,拉起了响应王仙芝的反旗。很快,这两人便成为了并肩作战的义军领袖。他们合兵一处,劫掠州县,横行山东。那些嗷嗷待哺的贫苦百姓,纷纷争先恐后地投奔到了他们麾下,准备开始“抢钱、抢粮、抢地盘”。
而本书前半部分的主人公——朱温,也加入了黄巢的军队,正式从事这份造反职业。朱温,于大中六年(852年)生于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县)的一个小山沟。跟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一样,史官们总是通过封建迷信来包装皇帝们的奇异出生,现代人只需付之一笑即可。
朱温父亲叫朱诚,是个教书匠,平常在老家给学生们讲解《五经》。朱诚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朱全昱、朱存和朱温。朱诚去世比较早,导致朱温从小家境不好,寡母带着朱温这几个娃娃到萧县刘崇家里面作佣人维持生计。
朱温长大以后,没有从事营生,整天好勇斗狠,乡里人都瞧不起他。而刘崇因为朱温整天好吃懒做,动不动就拿棍子教训他。在刘崇家里只有刘崇的老母亲从小就一直怜惜疼爱朱温,经常告诫家人说:“朱温不是一般人,你们要善待他。”
朱温就这样一直混到了二十多岁,如果没有发生意外,朱温这辈子可能就是做个泼皮无赖浪荡子了,然而恰逢唐末农民大起义风起云涌,属于朱温的时代来临了。
黄巢在曹州(今山东定陶县)一带纵横驰骋,朱存带着朱温离开刘家,将老母亲托付给大哥朱全昱照顾,兄弟两一起投奔到黄巢麾下,由于作战勇猛,多次建立功勋,很快就成了领兵队长。
之后,朱家兄弟跟随黄巢南征北战,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二哥朱存在跟随黄巢攻打岭南的过程中,战死沙场。这件事情,对于朱温的心理冲击极大。“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朱温幼年丧父,在单亲家庭中成长,青年时期在军旅生涯中又失去了兄长,这对于朱温个人的性格塑造影响极大,朱温性格中的暴戾倾向可能也和自身的这段成长经历息息相关。战争是要死人的,胜利的果实是用将士们的鲜血浇筑而成,决不可以掉以轻心,这个道理,此时的朱温已经牢记在心。
随后的几年里,朱温继续跟随黄巢,效命疆场,屡立战功,迅速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将领。在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率领义军攻占长安后,命令朱温率领军队驻守东渭桥。当时,唐朝的将领夏州节度使诸葛爽率领军队驻扎在栎阳,黄巢派遣朱温去招降诸葛爽,诸葛爽也很爽快地答应了。
诸葛爽,原来是庞勋叛军部下的小校,庞勋起义失败后,他见势不妙,暂时投降唐朝。黄巢起义逼近长安,诸葛爽尚未到达,长安便已陷落,小皇帝唐僖宗李儇逃奔蜀中,黄巢让朱温向诸葛爽示好,这个墙头草自然而然在名义上归附了黄巢。
朱温在完成了领导分配给自己的招降任务后,被黄巢任命为同州防御使。同州是黄巢政权在长安东面的最主要屏障,黄巢把这样的战略重地交给朱温,足见他对朱温的赏识和信任,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朱温的军事才能也可见一斑。然而在这个历史拐角处,朱温却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抉择,事关生死。乱世中人的命运如同飘絮一般,雨打风吹,无可奈何,身不由己,只能苦苦挣扎。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