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 文治武功 (3 / 3)
现在是永乐五年,不信仰国教的无信者需缴纳信仰税一贯。对于社会最底层的百姓来说,一贯已经是很大一笔钱了。在经济压力下,底层百姓毫无问会非常乐意信仰国教。在安南,这种事自然是特事特办。第一步自然是规定设立各种符合国教教义的神坛、庙、观、寺,依时进行拜祭。
由于国教的核心基础是祖先崇拜,想要成为信徒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只要信仰一个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灵或是古代的名人既可。对于这一点,安南人倒是不存在文化上地疏离感——比如说安南胡朝的缔造者胡一元便自称是帝舜的后裔。
佛教对安南的影响较大,但安南人同样也有着深厚的祖先崇拜的基础。也就是说,只要某甲声称自己的祖先是某某名人,那么此人便可算作是信徒,于是可以免交每年至少一贯的信仰税。
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限制地。比如说不能随便自称是帝舜的后裔;不能自称是前朝某位皇帝的后裔;该先祖必须是中国人——这条规定的限制在于:先祖要么生活在先秦至唐朝之间那段安南尚未**的时期,要么就是安南**时期从中国内地迁移过去地。
朱棣并不认为“必须先祖是名人才能免除信仰税”的规定太过严苛,因为假造族谱这种事情很容易,而且他也根本没打算严格审查族谱的真假。
只要安南人认一位先秦至唐朝期间的名人为先祖,或者说认一位内地的名人为先祖,管他是否属实呢?谎话重复一百遍就会成为真话。而祭祀先祖是每年都需要做的事情。当安南人每年祭祀时都将某位中国名人当成自己的祖先来崇拜,在这种长期的自我暗示下,将来他们便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确实是此人的子孙后代——既然大家都是中国人地后代,那么**思想就会逐渐消失吧?
除了信仰税这个手段外,朱棣还在安南建立了若干烈士陵园。凡是在安南战争中为明军作战而牺牲的战士均可入内得到妥善安葬。而且,其烈士家属无论是帝国本土人还是安南人,均可享受相应的烈属待遇—当然,两者的烈属待遇之间还是有差别的。支持这种差别的理论基础并非什么本土人与安南人的区别,而是前者是正规军,后者却并非正规军。
升龙特别行政区的一府五县一共设立了一个卫和五个千户卫,在这些卫所中,帝国本土人只担任小旗以上的职务,而小旗以下的职务则由安南本地人充任。在加入了卫所之后,那些安南人便同样成了大明地正规官兵,将来所能享受的待遇与本土人没有丝毫差别。
在宗教手段外,朱棣还采取了另外几种措施。
首先便是在安南开设学校,派遗国子监地学生前去教授官话和儒学。在交址人的学习课程方面,明廷把中国儒家典籍中地《四书五经》、《性理大全》等书颁发给各州县的学校,供安南学子们学习。而且,朱棣更是制定了岁贡生进入国子监地措施。尽管除了升龙特别行政区外,安南其他地方都交给有邑贵族统治,但地理上的府、州、县的划分并未取消。朱~规定:府学每年一名入选,州学每三年两名入选,县学每两年一名入选。其岁贡生的选择则由府学、州学、县学的教谕负责,安排生员在入选后第二年的农历正月一日进京朝觐。至于入选为岁贡生进入国子监的条件,则是“不拘入学年月浅深,择有学行者”。
同时,朱棣还访求在儒学、医术等各个方面有才能的安南人,量才使用并委以官职。在这个方面,胡元澄自然是代表性的人物。
在衣冠服饰方面。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