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 文治武功 (2 / 3)
除了信仰税这个手段外,朱棣还在安南建立了若干烈士陵园。凡是在安南战争中为明军作战而牺牲的战士均可入内得到妥善安葬。而且,其烈士家属无论是帝国本土人还是安南人,均可享受相应的烈属待遇—当然,两者的烈属待遇之间还是有差别的。支持这种差别的理论基础并非什么本土人与安南人的区别,而是前者是正规军,后者却并非正规军。
升龙特别行政区的一府五县一共设立了一个卫和五个千户卫,在这些卫所中,帝国本土人只担任小旗以上的职务,而小旗以下的职务则由安南本地人充任。在加入了卫所之后,那些安南人便同样成了大明地正规官兵,将来所能享受的待遇与本土人没有丝毫差别。
在宗教手段外,朱棣还采取了另外几种措施。
首先便是在安南开设学校,派遗国子监地学生前去教授官话和儒学。在交址人的学习课程方面,明廷把中国儒家典籍中地《四书五经》、《性理大全》等书颁发给各州县的学校,供安南学子们学习。而且,朱棣更是制定了岁贡生进入国子监地措施。尽管除了升龙特别行政区外,安南其他地方都交给有邑贵族统治,但地理上的府、州、县的划分并未取消。朱~规定:府学每年一名入选,州学每三年两名入选,县学每两年一名入选。其岁贡生的选择则由府学、州学、县学的教谕负责,安排生员在入选后第二年的农历正月一日进京朝觐。至于入选为岁贡生进入国子监的条件,则是“不拘入学年月浅深,择有学行者”。
同时,朱棣还访求在儒学、医术等各个方面有才能的安南人,量才使用并委以官职。在这个方面,胡元澄自然是代表性的人物。
在衣冠服饰方面
辅在三十一岁时遇到了一个机遇,而他也紧紧地抓遇。如今,他已经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军事能力。明军出师仅一年,在自身伤亡极小的前提下大获全胜,消灭了篡位的胡氏政权。
如果说消灭了篡位的胡氏政权是武功的话,那么接下来对安南的治理工作自然是文治。
按之前的约定,安南将升龙府以及五府县城划拔给明朝中央政府直辖。当时安南有府州四十八、县一百六十八,划拔一府五县给明朝中央政府直辖,陈天平根本就不在乎。不过,朱~倒是蛮在乎的。
升龙府是日后的河内,其重要性和可发展性自然不言而喻。至于说那五座县城,倒也没什么特殊之处,也就是位于海岸边上并且有着天然良港罢了。其实安南有着不错的矿产资源,但朱~对此却没怎么动心。在古代,交通问题不解决,再好的资源也没办法利用——其实别说是古代了,即便是二十一世纪,西伯利亚的自然资源不也同样受到环境的限制因而没能充分利用吗?在没有解决运输成本之前,朱棣对于金、银、铜这三种可铸币金属之外的矿产确实没太大的兴趣——他可不是那种“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那种人。
由于陈天平已经加入了大明帝国的有邑贵族体系,因此在消灭伪胡政权后,为了保证人头税的正常征收,大明便对安南进行了一次人口大普查。除大普查之外,由于安南沿海的五座县城以及升龙城已划拔给明朝中央政权直辖,因此又对这些地区采取了与内地相同的黄册制度来办理。官府把这些地区百姓的姓名、年龄和籍贯,记载到簿册,并按这些资料,制成证件,由人丁持有,以备官府查核。若发现某人的证件与簿册所载不符,便贬为奴隶。
为了方便管理,明朝将安南境内的直辖区域统一归属于升龙城管理,将之称为升龙特别行政区,其最高行政长官称之为总督。升龙特别行政区内共计一府五县,升龙府境内设一升龙卫,另外五县则分别设立一个千户所。
升龙特别行政区之上没有省级机构,而是直接归中央管理。簿册编制完毕后,即抄成一式三份,一份黄色封面的交到中央户部,其余两份封面为青色,分别交给总督府及各港保存。每十年更新田丁的数目。
除去升龙特别行政区外,从法理上讲,安南其他的区域则由包括陈天平在内的有邑贵族自行管理。不过,朱棣却模仿了欧洲地模式,通过宗教手段来影响封建采邑制度下的百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