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0 那个农村大学生进了大城市北京 (5 / 1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008-2010 那个农村大学生进了大城市北京 (5 / 11)
        当然,我很快又有了新的目标。但是结果并没有好转。经过大一上学期的屡战屡败,我的自信已经彻底瓦解。大一下学期,09年的春天,我常常一个人骑车去荒郊野外或者北大清华游荡。体育大学离清北很近。那个春天我不再像上学期那样每天写诗。我在蛰伏养伤。我常常怀旧,我花了很多时间在电脑上。

        大一上学期我们寝室四个人只有一个有电脑。下学期我们三个一起团购了电脑。那是我人生第一次真正接触电脑。那是一个新鲜的世界。那时候智能手机还远远没有普及。大部分大学生的课外时间都给了电脑,就像今天的手机一样。我说这些就像再说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活一样,真有趣,从pc到移动端的转变就是几年前的事儿。

        我对电脑一窍不通,印象最深的就是电脑经常出状况,重装了很多次系统。但是电脑给了我很多乐趣。有了电脑,我就可以上校内网了,校内网,就是后来改名叫人人网的,95后恐怕不熟悉,85后90后是主力军。就是个实名社交网站,主要是大学生在用,就像今天的微信朋友圈,只不过,在校内网里,由于实名,用起来更有安全感。

        我把自己觉得写的不错的诗发到校内网的个人主页上。期待着大家的关注。有了发表的平台,我写诗就更少更精了。可以说发表的欲望激发了我创作的冲动和艺术水准的自觉提高。

        当然,在那里我更多的还是借助社交网站物色猎物,和研究猎物。虽然总是空手而归,但是在虚拟空间释放了荷尔蒙,也是一种健康廉价的消遣。

        那时流行一种叫做点名的游戏,一般由朋友发起,类似于真心话游戏,被点名就要透露个人的部分隐私了,当然尺度是有限的。我会把自己喜欢的女生的个人信息复制粘贴,当成宝贝一样。把她们喜欢的书,电影,音乐和一切当成神圣的事物。这种感觉就像她们的屁都是香的。其实,她们不过是脸蛋漂亮些,读的书,听的歌大多也都是跟风。我那时却想不明白,跪下来把女神的手纸当天书。

        除了上校内网,我用的最多的是百度百科和酷我音乐盒。这两样东西都记录了我从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进入文明世界后的探索史。

        我用百度百科去快速的扩充知识储备。我当时最感兴趣的是德国哲学,音乐,世界历史,艺术,宗教等等。我记得自己曾经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思想家艺术家的百科词条复制粘贴整理出来,就像做课堂笔记一样。这种习惯大家伙可能不理解,这就像农村人刚刚富起来后仍然不舍得扔掉旧衣服一样,我是一个从物质匮乏的童年长大的人,小时候有一本课外书都要当成宝贝。中国发展太快了,以至于比我小五岁的农村小孩都不能和我分享同样的童年记忆。

        我用酷我音乐盒去探索音乐世界的丰富多彩。我喜欢音乐,很多年来,在农村,听音乐是很奢侈的事情。我小时候常常去邻居家听流行歌曲,看电影,邻居家的男主人比较年轻,他家有个VCD播放机,经常会放一些成龙李连杰周润发主演的动作片。当时农村流行一句话“香港武打片,越大越激烈”。农村人喜欢看动作片和**。当然大人们看**总是避开小孩的。不过动作片,老少皆宜,我那时就很喜欢看。

        后来上了大学,我才知道电影的世界如此丰富。而且渐渐地不再喜欢看那些打打杀杀的片子。我也渐渐明白,其实我的那些城里同学很小的时候就能接触到更丰富的文化生活的。而我在那个年龄只能可怜巴巴的把自己对于美的定义和外面世界的想象植根在这些“越打越激烈”的“香港武打片”里。这也让我在大学时代对于文化生活特别的饥渴,特别的主动。

        我在那里听过很多流行歌曲。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刀郎的《冲动的惩罚》,还有更老的李琛的《窗外》。那都是我上高中以前的音乐生活了。上了高中,在县城里听音乐变得非常容易,接触到的音乐风格也变得多样。但终究还是没有系统自主的音乐生活。有了电脑后,整个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我都在自主的经营自己的音乐生活。每听到新鲜动人的旋律对我来说都是异乎寻常的审美盛宴。

        就这样在经历了上学期的疯狂和下学期的沉沦,大一生活结束了。

        大二,本应该是一个新的开始。可是我并没有真正振作起来。仍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是北京的秋天是个令人奋发的季节。我还是找到了节奏,心绪比过去的半年有所起色。我记得当时要考大学英语四级,我听力比较差,为了提高成绩,花了不少时间去内网里看一个英语节目,当时特别火的一个音乐选秀节目叫《美国偶像》。那是一段精彩的时光,我接触了很多欧美流行音乐作品。当然我最后英语四级成绩考了五百多分,还不错。听力还是最差的部分,不过也还过得去。

        那个秋天我记忆更深的是图书馆。体育大学的图书馆很小,除了体育类书籍,其他的书很少。我那时常去杂志阅览区,迷上了一本叫《文明》的偏地理的人文杂志。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是雅鲁藏布江的航拍照,画面博大而深邃,郁郁青青的山坡中穿过一道白波巨龙,令人神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