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您不知道的安徽旅游(五) (4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二章 您不知道的安徽旅游(五) (4 / 6)
        当来到桃李园景观处,秦朗天微笑地介绍道:

        “桃李园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是由一儒一商两兄弟共同构思营造,三进二楼结构。前厅木雕镂空的楼裙嵌着‘福、禄、寿、喜’四个大字,作为接待贵宾外客;中厅内有徽派建筑的独特设计--‘楼上井’,用于采光和通风之用;后厅左右两侧的板壁上各装有六块木雕屏门,全文漆雕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为古黟书法家黄元治手笔。”

        当来到西园景观处,秦朗天微笑地介绍道:

        “西园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原为四品官河南开封知府胡文照(号星阁)故居。大门是砖砌的八字门楼。院内住宅为三个三间单元的联株建筑,用砖雕漏窗隔成前中后三院,既为分开的独体,又是相连的完整。二进庭院住宅大门两侧墙上各嵌有一个石雕漏窗,左边‘松石图’,右边‘竹梅图’,其构思之生动,雕刻之精湛,为西递村三绝(砖、石、木雕)中的一绝--石雕。后进园门上有‘种春圃’和‘井花香处’两块石雕眉刻。”

        西园庭院建筑以漏窗借景传情。进入园内,右侧是三幢楼房一字摆开,它们由一个长方的庭院连为一个整体,中间用大的砖雕漏窗以及形态各异的门洞隔开,分为前园、中园、后园,园中栽种花卉,设有假山、鱼池。

        当来到东园景观处,秦朗天微笑地介绍道:

        “东园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原为胡文照的祖居,现为胡贯三的后裔居住。东园门罩上方有‘扇’形石窗,取抬头见‘善’之谐音,左墙上嵌砌着‘叶’形石漏窗,其意为主人要叶落归根。对面有一题额眉刻,叫‘百可园’。东园包括正厅、前厅、凉厅三进厅堂。正厅为厚光堂,用于接见贵客之用;前厅为接待亲眷内宾,凉厅为书厅,既是主人书屋又是家庭塾堂。天井的墙壁上刻有清代西冷八大家之一陈鸿寿所书行草‘结自得趣’四个大字。”

        当来到惇仁堂景观处,秦朗天微笑地介绍道:

        “惇仁堂建于康熙末年,为明经胡氏二十三世祖胡应海、二十四世祖胡贯三父子两代的故居。房屋呈五开间两厢二楼结构,现为胡贯三嫡系三十世儿孙居住。厅堂两侧各有两间卧房相通,古称‘联珠房’;厅堂下首有一大天井,俗称‘母’天井;两侧厢房也有一个类似天窗的小天井,俗称‘子’天井。这在西递村众多的古民居中独有的。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胡贯三之玄孙媳妇黄杏仙女士在此房办起了黟县第一所女子学校--西递崇德女校。”

        惇仁堂,位于“大夫第”后弄,“敬爱堂”上首,滨临前边溪。后半部平顶天花,前半部拱形卷蓬为顶,并高于后半部,以确保天井光线直接照射到厅堂的太师壁。“惇仁堂”匾额高悬太师壁上方,是清嘉庆年间自称“菊叟”的汪承霈手书。厅堂上悬挂木刻楹联两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寿本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

        当来到履福堂景观处,秦朗天微笑地介绍道:

        “履福堂建于清康熙年间(1684年),这是一座有幸福之家雅称,前后背向三间三楼结构的古民居,此房原是胡积堂祖居。胡积堂,号琴生,著名的书画收藏家和鉴赏家,是江南六大首富之一,诰赠正三品,通仪大夫胡贯三之孙。履福堂是西递村中一座典型的书香宅第,厅堂间陈挂着不少楹联,有‘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诗书朝夕,不问性天,慈孝后先,人伦乐地’等。后厅堂前挂有一木质挂扇,一边刻着‘清风徐来’四个大字,一边刻着‘凌云’二字。后厅天井中砌有一米多高的大青石鱼池,养鱼观赏,调节湿度,消防储水。”

        当来到青云轩景观处,秦朗天微笑地介绍道:

        “青云轩建于清同治年间,是一便厅(又叫书厅)的单元建筑,整个结构类似四合院,便厅居中,二楼结构,两侧平房,环绕一小庭院,院门临巷设有门亭。小院中陈放着有亿年以上的半块海蚌化石。便厅的满月形门框是用黟县青石砌成的,面对庭院花圃可谓‘花好月圆’。厅堂正中的地面上置一小园洞,上放石盖,冬天掀盖,洞气送暖,酷暑掀盖,凉风送爽。原来地下有洞道相通,在梅雨季节洗刷地面的脏水可以进洞流入阴沟,可谓是建筑师独出心裁的设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