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走进广西秀山柔水(四) (7 / 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章 走进广西秀山柔水(四) (7 / 8)
        当秦朗天一行来到云峰寺景观处,便微笑地介绍道:

        “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日本是否从桂林出发,有各种版本的传说,有一说是从三亚出发的。也许鉴真和尚在桂林和三亚两头跑也说不定。”

        云峰寺不仅是太平天国的指挥所,也曾是日本佛教的始祖鉴真和尚的僧舍。唐代鉴真和尚五次东渡日本失败后,从福建绕广东到桂林,就在象鼻山下的云峰寺住了一年多,岭南14州的南选使节,都督以下所有的州治官员与选举试学者数百人集中桂林,当时都得到鉴真大师的授戒。一年后,鉴真和尚在象鼻山登船南下,第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鉴真和尚在桂林这一年,成为桂林佛教史上一大盛事。

        太平军的象山阵地具史料记载,1852年太平天国从永安突围之后,向桂林进发,并从东、南、西三面包围桂林,抢占象鼻山,以明代普贤塔为标志的象鼻山顶,成了太平军的前沿阵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攻坚战。他们在山上架起了大炮,猛烈轰击城内的清军,扶台衙门堂檐被打塌,旗杆被炸断,吓得巡抚周鸣鹤四处躲藏。后来,出于战略上的需要,太平军决定全面撤围,挥师北上。在象鼻山上,扎了好多草人,同时用长长的药线连接很多鞭炮燃放,掩护太平军转移。象鼻上山头阵地的光荣斗争历史史实,都陈列在山下云峰寺“太平天国在桂林”的陈列馆中,使创建于唐朝的云峰寺更添光采。

        云峰寺成为了太平天国陈列馆,完好的保留了当时使用过的战旗、武器和炮弹。古老的普贤塔成了太平天国英雄们有勇有谋的见证。

        “说到了云峰寺,就不得不说说开元寺舍利塔了,这是寺内最古老的塔。”秦朗天微笑地介绍道。

        舍利塔在开元寺遗址内,开元寺建于隋代,唐时称善兴寺,宋改为宁寿寺,其殿宇恢弘幽深,是桂林最古老的一座佛寺。塔高13.2米,始建于唐朝,于明朝重建。位于象鼻山的西南面,桃花江畔。宝瓶式塔身,伞盖般塔顶,有相轮五圈,冠以葫芦形铜质宝顶。据记载,唐天宝七年,鉴真和尚5次东渡日本受阻,转辗来到桂林,曾与数十位日本僧人居留寺中年余。

        “前面我们游览了云峰寺和舍利塔,接下来我就看看诗人名作了。”秦朗天微笑地介绍道。

        诗人名作

        唐宋以来即为游览胜地。宋蓟北处士《和水月洞韵》诗:“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景致。

        明代诗人孔镛写道:“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

        象鼻与象身之间的水月洞,范成大说它“其形正圆,望之端整如月轮”。水月洞里江水通流,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影则构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观,使历代诗人吟咏不止。

        陆游虽然没有到过桂林,但对这里的奇山秀水神往不已。他把诗和信札寄给当时任昭州(今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太守的朋友杜思恭。杜思恭则“命工刻与崖石,与世人共之”。

        “前面我们介绍了许多景点,接下来我们放松一下,说说桂林的传说。”秦朗天微笑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