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章 走进广西秀山柔水(四) (8 / 8)
“象”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动物,人们常把它与吉祥、太平等美好的寓意联系起来。
传说,七位仙女相伴下凡赏世间美景,最小的那位仙女看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常常遇到水患的困扰,民不聊生,心生怜悯,便私自与玉帝的坐骑天象一起到凡间帮助人们疏通河道,不久后被玉帝知道,便命天将把仙女带回天庭,而把天象化为石山,并用宝剑将其镇住,令天象永不得返回天界。一日,普贤菩萨云游此地,见一头天象被宝剑镇于此处,普贤菩萨被天象的行为所感动,心生慈悲,便用法力拔去了象身上的宝剑,但天象毕竟触犯天规私下凡间,菩萨只好用自己的宝瓶置于象背将其镇在原地;后来,宝瓶变成了象鼻山上的普贤宝塔。不知过了过久,普贤菩萨骑白象重游故地,再次见到天象,便想度化天象,但见天象已经化身上为山,即使度化也已不能飞天;正在菩萨欲返天界之时,却发现江边不见一人一畜,得知是因天象疏通了河道扰动了江水,使得江水污浊人畜无法饮用;菩萨仔细查看后,发现原来江底无石,致使江水中的泥土不能沉淀下来,菩萨便将自己的坐骑白象化身为一枚金光闪闪的“石足”落入漓江之中,江底顿时幻化出无数的闪闪江石,漓江的水也瞬时变得清澈见底,从此人们便沿江安居繁衍下来;后又传说,此石为普贤菩萨的右足,脚踩金莲来造福人间。
人们后来感动天象为人间所做得一切,便将其命名为“象山”,即象鼻山;人们也时时感恩菩萨的慈悲,为纪念白象的自我牺牲精神故称漓江中的石头为“清水石”;桂林人对象鼻山和漓江石都有着天生的热爱,及真挚的情感寄托,赏石藏石文化、山水文化都早已经融入了桂林人的日常文化生活中,不管是在家中、庭院、案堂、以及身上,你都能见到人们收藏的各式宝石;人们之间盛传着一句话:“山中有石则奇,水中有石则清,家中有石则安,园中有石则幽,堂中有石则雅,身上有石则贵”;人们都相信“清水石”的灵性能辟邪、镇宅、助财、转运。
象山传奇
《象山·传奇》以象山景区实景为载体,运用超媒体、幻影成像、激光、灯光等技术,通过《远古桂林》、《神秘象寨》、《幻影剧场》和《神象传说》等四个主题篇章,将长135米、宽65米的象鼻山山体作为投影屏幕,立体展示了桂林的山水及文化。让游客互动体验,如入奇幻梦境的同时,将桂林山水之魂--象鼻山。讲述桂林“象山水月”的梦幻传说,将桂林山水之魂---象鼻山,变成一个集画之妙、人之美、光之焕、影之奇于一体的实景魔幻剧场。美轮美奂的场景让现场所有中外游客如痴如醉。
《象山·传奇》历时3年打造,总投资1.6亿元**,是桂林近10年来投资金额最大的旅游项目,也是桂林首个将高科技引入景区的全新旅游概念。演出融合了当前世界顶尖的数码声光电技术,令夜间的象山景区仿佛变身为奇妙的“阿凡达”世界,将一个全新的象山水月呈现在众人面前。从“远古桂林”一直到最后的“神象传说”,景区内一步一景,一草一木仿佛都变成了有生命的精灵,不时给游人带来一个个惊喜。
历史传说
象山,古称漓山。东涉漓水,西傍宁远,北依桃花江,南眺穿塔二山。皓月碧水潺潺,青山古刹峨峨,领尽桂林山水之精华。被世人誉之为市徽。盖举世无双矣。
传说,天上象神为三花姑娘从瑶池盗回神曲,用漓江水酿出三花酒。象山独特的自然环境为酿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明代应天府通判张鸣凤称此处为“醉乡”,在象山脚下结庐而居,自号“漓山人”。
自古以来,桂林酒坊将酒藏于岩洞。象山岩洞酒窖为大小二洞,面积近3000m。小洞位于云峰寺后山腰,洞上刻有“云峰岩”三字。大洞位于登山石阶旁,东达桃花江,南通水月洞。洞中冬暖夏凉,常年温度适宜,由于临江,洞内还保持了一定的湿度。三花酒经洞内贮藏,老熟后,醇净绵甜,乃酒中珍品。象山酒窖贮藏了五十年代以来各不同的特酿桂林三花酒逾千吨。
当介绍完象山主要景点后,秦朗天走向镜头,微笑道:
“各位观众,各位游客,桂林的一江,二洞和三山就全部介绍完了。下集我们将带领大家一起游览百色的通灵大峡谷。再会。”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