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章 走进广西秀山柔水(四) (6 / 8)
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文人学士属文赋句,莫不叹为观止。宋蓟北处士《水月洞》诗有“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之句,细致刻画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辉映的奇迹。象山的水月与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对,一悬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宋代在洞中建朝阳亭,清代改称得月楼,已废。洞内有张孝祥《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复水月洞铭》、陆游诗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
水月洞是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洞中现存石刻50多件,其中一幅高257厘米,宽752厘米由清代广西巡抚倪文魏撰题的《皇清中兴圣德颂碑》是桂林2000多件石刻中最大的,也是唯一一幅对太平天国进行强烈抨击的文章,这块碑刻在象山是因为1852年洪秀全带兵攻打桂林时象山的云峰寺曾是他的战地指挥部,他们在山顶的菩贤塔四周架设大炮轰击桂林城长达40多天,这场战役使太平军第一次学会挖城墙,第一次启用女兵,打破了封建传统。
当来到朝阳亭景观处,秦朗天微笑地介绍道:
“大家看到的这个洞的‘洞名’可是引起了两位长官的嘴巴官司的。”
朝阳亭,在象鼻山水月洞内,始建于宋,亭已早废,但远在800多年前,围绕水月洞的命名,两位桂州前后任的地方长官之间展开的一场背靠背的笔墨官司,一直成为到此游览的人们永恒的话题。原来,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张孝祥游水月洞留连至晚不归,不久再度重游,一高兴题诗作序,因洞口东向,把亭名、洞名、岩名统统已为“朝阳“,并把记述其事的《朝阳亭诗序》刻在水月洞北壁。其后,范成大主桂,持不同意见,恢复了原名,写下《复水月洞铭》,并镌在洞的南壁。
继续前行,秦朗天一行便来到了象眼岩景观处,他微笑地介绍道:
“象眼岩,位于象鼻山山腰南北两侧,互相贯通,高约2米,宽5~10米,长52.8米,呈扁长形,面积约274平方米。”
象眼岩原是一段不长的古地下河道,形成年代比水月洞早,因部位恰巧在象眼处而得名。从象山南麓南极洞口,沿石级可登上南眼。出象眼岩,盘山道可达山顶。北眼悬崖峭壁,无磴可通。象眼岩南北两洞,是一对眺望风景的绝妙窗口。从左眼张望,高耸的漓江饭店近在咫尺,城区楼宇街市鳞次栉比,半城山芭历历在目;从右眼远眺,江波帆影,闪烁隐现于訾洲、塔山、穿山之间。云崖轩宋代园林建筑。明张鸣凤《桂故》载:“故宋提刑方公信孺即南壁下建精舍以居,曰云崖轩。轩废已久。”根据方信孺《题云崖轩》和邵以仁在方所镌诗之前便建“古云崖轩”的记述。云崖轩确建何时无可考。方信孺诗有“不用穷探费杖藜,隐然林壑挟城陴。曾尊月洞千岩上,更著云崖一段奇”之句,说云崖轩建在象山麓是可信的。
继续前行,秦朗天一行便来到了普贤塔景观处,他微笑地介绍道:
“普贤塔,耸立于山顶的菩贤宝塔建于明朝,用以供奉菩贤菩萨。”
在中国供奉菩贤的佛塔只有两处,一个在四川峨眉山,一个就是在桂林的象鼻山。菩贤塔沿袭了藏族文化的喇嘛式实心砖塔,塔高13.6米,为双层八角形虚弥座。之所以采用八角形是因为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四面有八方,菩贤菩萨曾有一宿愿:希望他能普度众生,使得佛光普照四面八方。
介绍了普贤塔,就不得不介绍象鼻山了。
象鼻山,远看像插在象背上的剑柄,又像一只古雅的宝瓶,因此称“剑柄塔”,或“宝瓶塔”。该塔建于明代,塔高13.6米,塔基为双层八角须弥座,在第二层基座正北面,嵌有青石浅刻的南天普贤菩萨像。普贤塔位于象山之颠,不仅与桂林山水的传说相吻合,又印证了普贤菩萨乘大象之说,而大象驮宝瓶,在亚洲各国的许多传说中,也象征着和平、美好和幸福。象鼻岩与水月洞相邻,在象鼻山的象鼻稍后处而得名。岩高1.9米,,宽3.3米,长约13.5米,面积44.5平方米。岩口面江,东向,呈条形封闭状态,是内凉、眺望江景佳处。明代学者毛宾泉曾在此读《周易》,后人在岩口刻“读书岩”3字,并称此岩为“点易山窗”。万历丁丑(1577)春正月中进行修整,有“宾泉山人开深此洞”题名石刻。明诗人张襄《访毛宾泉点易山窗》诗,有“千顷水光涵洞府”,“山窗寂静观周易”句。
在佛经中说菩贤专管智慧、道德,他的坐骑是六牙白象,象征着一步一个脚印,做人做事都要脚踏实地(踏踏实实)。普贤塔建于象山之巅,极其形象的反映了佛教有关普贤菩萨乘大象之说,而大象在中国及亚洲许多国家的传统习俗中,是吉祥的象征,大象驮宝瓶象征和平、美好和幸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