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二十八)秦国往事
姜耕却不以为意,劝慰道:“兄长大可不必忧心。我在来的路上已经向陛下上书,请陛下致书蜀国国主,备言西秦弘农失利、损兵折将之事,又陈述了西秦深陷与西域诸国的战争泥潭的形势,请蜀主发兵汉中,我大燕愿为他节制南楚。如此一来,西秦陷入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短时间内无暇东顾,我中原可暂保无虞。没有了西秦吸引兵力,匈奴便不敢大举南下。”
苏玉庭听完,连连点头。
西秦与西域诸国的恩怨由来已久。西秦开国国主龙敖称帝前是两百多年前的一个北方政权北魏的边将,官拜镇西将军、西域都护府将军、都督陕西诸军事,麾下十五万精兵,奉命镇守长安,威慑西域诸国。北魏末期,北魏宗室肆无忌惮地打压士族,导致士族联合造反,北方大乱。西域诸国趁机入寇,龙敖率领麾下将士奋死抵抗,历时五年,打退了西域诸国三次大规模进攻,却在此时,北魏政权早已被士族们联合推翻,龙敖的政敌石颛于洛阳称帝,打着恢复大夏正统的旗号,建立后夏王朝,召龙敖归顺。
龙敖一是怕此时回去会为其所害,二是龙敖因为数十年的驻守以及五年来与关中军民的生死相守,已经在关中经营了极大的声望,龙敖见此时北魏已亡,连从前与自己平起平坐的政敌都已经称帝,自己也动了称帝的心思,于是先派兵守住关隘,而后打着为北魏报仇的口号在长安称帝建国,立国号为秦。后夏皇帝石颛自然是无比震怒,数次派兵攻打,龙敖也试图入主中原,结果七八年对峙下来,双方谁也没能占着便宜,只得以崤山、函谷关为界,东西分治。又过了六年,石颛荒淫纵欲,荒废朝政,又勒索百姓,修建运河、宫殿、陵寝,天下怨声载道,终于被当时的后夏丞相赵硕带兵逼死在后宫。西秦与后夏的恩怨暂时才告一段落。
解决了来自东线的威胁,西秦开始谋求自身的发展。先是为了解决关中因为气候寒冷和人口稀少造成的粮食产量不足的问题,西秦瞄上了汉中这块肥肉。当时汉中还被掌握在蜀国的手里。汉中被称为东川,蜀国其他地区被称为西川。东川与西川之间有崇山峻岭、重重关隘阻隔。西秦对汉中产生想法的时候恰逢蜀国内乱。当时老蜀王久病缠身,性命垂危,传王位于幼子之后就撒手人寰。老蜀王幼子就在一批文臣的拥戴下在老蜀王的灵柩前继位,不料深受将军们拥戴的老蜀王长子发起叛乱,一路打到成都城下,与幼弟争夺王位,老蜀王幼子没有将军们的支持,在与长兄的作战中连连失利,眼看成都就要不保,老蜀王幼子就连夜带着蜀国国玺潜逃至长安,向秦国借兵,秦国以割让汉中为出兵的条件,老蜀王幼子一口应允,立下割让汉中的国书,并盖了国玺。
秦国于是派八万大军入蜀,因为汉中抵御秦国的军队大部分南下参与蜀王王位的争夺,汉中防御空虚,致使秦国相对顺利地拿下了汉中全境。这时老蜀王长子已经基本肃清了王都城内地反对力量,即位为新蜀王,正在全境搜寻追杀携带国玺潜逃的同胞幼弟,闻听幼弟已经从秦国借兵杀回成都,并且汉中全境已经被攻陷,惊怒交加,亲自提兵于秦军对峙于剑阁,两年之间,蜀军输多胜少,被秦军堵在剑阁不敢出关。秦军虽然屡屡取胜,却因为剑阁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被堵在剑阁迟迟无法南下;又因为蜀地多山,地势险峻,运输不便,再加上秦军是深入属地作战,粮草辎重常常供给不足,全军上下苦不堪言,萌生退意。而新蜀王也要腾出手来铲除成都以南各地区的反对力量,于是派人与秦军暗通款曲,约定秦军只要退兵并且让新蜀王杀掉老蜀王幼子,蜀国就会重金酬谢,并且与秦国结盟共同攻打中原。秦军满口应允,新蜀王也顺利把老蜀王幼子暗杀在秦军的中军大营之中,并在次日把承诺的金银财宝送到了入蜀秦军的帅帐之中。
不料秦军退军只退到了白水关就据住关隘,隔绝东西二川,并在汉中设汉中郡,派遣官员治理。蜀王数次派人去讨要汉中,秦国都以老蜀王幼子加盖了蜀国国玺的割让汉中的国书为依据,拒不交还汉中。蜀王大怒,与秦军数次于白水关下鏖兵,三五个月下来,总是输多胜少。正当蜀王一筹莫展之际,有蜀中士子为其献夺取汉中之计。蜀王听后大喜,一面遣使与秦国修好,约定白水关为界,东川并入大秦;一面使人**洛阳,向后夏上表称臣并乞求援兵。
此时后夏开国皇帝石颛身死,赵硕拥立石颛三岁的儿子石英为帝,把自己擢升为辅政大臣、太师、大将军、丞相,领京兆尹,并把与京兆毗邻的兖州并入京兆,自此大权独揽。在朝中大量培植、任用亲信的时候,对后夏宗室展开了大清洗。后夏皇室本来是当时兖州最大的士族,嫡系宗族子弟就多达六千余人,经过赵硕将近三年的大清洗,后夏宗室子孙死伤殆尽,嫡系子弟除了石英更是无一存活。原本在兖州石姓是大姓,石姓人口占兖州人口的一成半,赵硕大清洗将近结束之时,兖州石姓人口占比不到半成,这不到半成的人口之中还有许多人因为害怕被牵连而纷纷改换姓氏。
蜀国使者到达洛阳之时,赵硕刚刚为自己加封了赵王的爵位,正在想着如何才能名正言顺地再进一步,登基称帝。正好蜀国派人告知西秦即将进犯,并且表示蜀国愿意为后夏的内应,夹击西秦。赵硕初时以为是秦人假扮蜀人来赚后夏国,在府中聚集心腹文武,唤来那蜀中使者细细盘问,那蜀中使者言老蜀王将死之际决意传位给长子,却被幼子知悉,老蜀王不但被害了性命,还被篡改了传位的诏书。新蜀王知悉真相,起汉中所部过半军马杀回成都,为老蜀王报仇,却不料那贼人贼心不死,窜通秦人攻打故国,幸得新蜀王身先士卒,蜀军上下并力御敌,才将秦军追杀到汉中地界,相拒于白水关,那卖国贼人也被蜀军斩于乱军之中。只是秦军实在可恶,自恃勇武,抢占我蜀国汉中。如今外臣幸奉我王诏命,奉表向上国称臣,请上国兴仁义之师,伐无道暴秦。
赵硕命人带下蜀使,问计于左右,左右有人劝道:“秦人恃勇好战,征伐频频,久必有亡国之祸。大王若一纸诏书结盟西域,更兼蜀国兵发汉中,合围之势已成,关中沃野,不日便可并入我大夏。北方既定,平定江南,亦不远也。”
赵硕听罢大喜,次日升朝,于朝堂上召见蜀使,接受蜀国称臣的国书,封蜀王为归义王、大将军、假节领益州牧。并同日在朝堂上宣读了讨伐秦国的诏书。
五个月之后,夏尽起大兵伐秦,双方鏖战函谷关,同时蜀国兵发汉中。夏地跨中原河北,兵源充足;秦地狭民寡,又多方征战,兵源不足,但是夏军不如秦兵剽勇。因此战事一开始,秦兵就在函谷关前表现出超俗的战力,但是夏军凭借人数优势,硬生生把秦军堵在关下三月之久,任凭秦兵左冲右突,也无法解函谷之围。这时秦廷中一些大将已经预见到了危机,提议罢兵求和。只是夏廷不仅要秦军退出汉中,还要割让秦国荆襄地区的领土。荆襄地区扼守长江上游,西通雍凉,东抵宛、洛;与天下最富庶的荆南隔江相望;溯江而上,可走水路直达益州,沿江而下,不日可直抵江南。正所谓是天下腰膂,兵家必争之地。因此秦主龙敖虽然知道情势危急,但襄樊地区对于一统天下实在是太重要,无论如何不舍割弃。
和谈失败后,夏军加力攻打函谷关,函谷关守军折损严重,渐渐不支;又兼西域战事再起,战事比以往更加惨烈,频频告急。秦廷只得从战况暂时不甚危急的汉中大量抽调军队补充两处战场,一时之间,秦国朝堂,左右支绌。
这是一场牵涉夏、秦、西域、蜀四个庞大势力的拉锯战,十个月以后,在接受了夏源源不断的军资支援后,在山地地形的掩护下,蜀军一支两万人精锐翻山越过白水关,进入汉中。秦军在汉中的薄弱防线当即告破。四月之后,蜀军不仅拿回汉中全境,还攻入秦国本土,蜀军自阳平关入武都,走汉阳,克陇西,据金城,直接打到武威郡城之下,断了与西域对峙的秦军西线将士的粮道,使得秦廷震怒。
三月之后,西域诸国将士饱食严装,绕过孤悬塞外的西域长史府和宜和都尉府,长途奔袭玉门关、阳关,二关守关将士猝不及防之下溃不成军,只得弃关而逃。西域大军长驱直入,克敦煌,收酒泉,兵指张掖。至此,半数秦土已经纳入西域与蜀国的联合掌控之中。
元气大伤的秦国不得不与三方讲和。与西域约定割让冥泽以西的全部领土,包括张掖居延属国,赔偿西域酒泉、张掖三年的岁收。在与蜀国的和议盟约中,秦国除了归还汉中郡,还将割让武都、汉阳二郡。
而在函谷关上,秦军在与夏签订的城下之盟中,秦国按照后夏的要求,废帝号,建王号;向后夏上表称臣;后夏驻守函谷关;割让南阳、南郡;秦向后夏上贡每年收入的二十分之一。
至此,以武立国的秦国在这一场大围剿中丢掉了大半条命,三四百年一蹶不振。后夏则趁此一跃成为天下霸主,华夏正统。只是好景不长,在这次作战中赚的盆满钵满的赵硕成功凭借这次军功,篡夺后夏基业,建国称帝,国号赵,都邺城。
这一段秦国立国前后的历史,被西秦编入官方史书之中,并且不禁向外流传,因此天下士族多知其事,一些民间艺人还摘取其中的一些事件改编成评书等作品。
苏玉庭知道蜀国知道秦国吃了败仗,不管秦国兵力是否空虚,肯定要试图收复汉中,这样就大大缓解了洛阳这边的压力。当即心下大定,将姜耕送出洛阳地界,乘马慢归。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