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二十九)燕明坎坷封王路 (1 / 2)
大燕天命元年十一月初,弘农郡郡衙后堂的户房正厅,到任不满三月的弘农郡丞姜耕认真听着属吏们的汇报,眉头紧锁。
面前的这些属吏,正是他上任之初派下去丈量土地,核查人口的。
夏朝末年,弘农郡下辖十一县,登记在册的有十一万八千九百一十一户,四十七万五千九百五十四人;现在的弘农领九县,登记在册的却只有四万六千八百一十五户,十九万九千一百一十三人,治理疆域相差不多,人口却少了六成。而且每一户的农田都在二十亩之内,这与夏末的情况并无变化。人口流失,农田荒芜,这就是弘农郡现如今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正当姜耕听取属吏汇报之时,有皂隶送来十月下旬的邸报。姜耕接来翻看,见上面第一条就是加封燕明为秦王的明发策书,其略曰:
“天命元年十月初三日,大燕奉天承运皇帝曰:先帝半生戎马,遂有燕土。兵部职方司郎中燕明,乃先帝之子,朕同母弟也。更兼恭谨贤良,明敏果达,宜封王爵,封号‘秦’,王并州,都晋阳;准立宗庙,置僚属。另加秦王为镇西将军,并州总管,持节总管并州军政。”
姜耕看罢,大惊。急忙寻到衙门后堂,面见弘农郡守韩利,问道:“太守大人看过今日送来的邸报没有?”韩利正在处理公文,闻言抬起头来,茫然道:“尚未得及看。”姜耕闻言,连连跺脚:“祸事了!祸事了!秦军不日来攻,将军快快命令守军封城备战,不然悔之晚矣。”韩利闻言,惊慌失措。韩利很想现在就命令弘农守军封锁郡城,但是弘农守军只听弘农都尉苏钢的,他是半分也调动不了。
原来弘农郡守韩利只是兖州一个小家族出身,傍上了兖州刺史苏泽这根大腿,这才高升到了弘农郡守的位子,成了朝廷的四品大员。而苏钢确不仅是兖州苏氏一族的族人,还是曾经与苏泽一起出生入死的袍泽兄弟。听说原本这弘农郡守的位子是苏钢的,只是因为苏玉庭的一句“目不识丁,何以治民”而给否了,只落得个弘农都尉,弘农郡守则给了从任城国相位置上升迁而来的韩利,苏钢因此对韩利颇多怨恨。况且弘农地界上多半的驻军都是兖州苏氏的子弟兵,苏钢有了这层依仗,更是不把韩利放在眼里,他和他手下的兵,名义上归韩利调遣,但韩利连他手下的一兵一卒也无法调动。
姜耕看着韩利急的团团转也没胆量下令去让韩利调兵封城,不由皱眉,道:“太守大人,您的印绶何在?”韩利听闻,急忙从腰间解下印绶,“印绶在此。”姜耕见了印绶,不由分说,一把夺过,然后从怀中掏出一封信,叫进来一个堂下皂隶,嘱咐道:“你持太守印绶去城外营中面见都尉,就说秦军即将来犯,太守传令,命都尉带调兵入城布防。若他不从命,你就把这封信交给他看,就说是郡丞支持太守的决定。”那皂隶领了印绶和书信,不敢怠慢,连忙去了。
韩利见姜耕不由分说就从他手中抢过太守印绶,心中动怒,正要出言呵斥,却见姜耕紧接着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见上面写着“姜耕亲启愚兄苏玉庭手书”字样,心中凛然,暗想人都说姜耕与征西将军苏玉庭相交莫逆,看来果然不差,当下胸中怒火就消了下去。
姜耕见那皂隶出了衙门,长长出了口气,之后才转身向韩利拱手谢罪:“下官无意之间冒犯太守,望乞恕罪。”韩利此时已经确信他与苏玉庭交契甚厚,哪里还敢怪罪,当即拱手还礼,笑道:“姜贤弟不必如此。大家都说姜贤弟与征西将军是至交好友,看来此言不虚啊。”姜耕躬身道:“哪里哪里,只是征西将军知我鲁钝,常来书信训示罢了。”韩利听到这句话,更加确信姜耕与苏玉庭关系匪浅,心中欢喜,双手扶起姜耕,道:“姜贤弟来得正好,我昨日刚得了一坛好酒,今日我与贤弟不醉不归。”姜耕婉言道:“都尉马上就要奉太守之命入城布防,此时还需要太守大人安定民心,调配粮秣,以备大战。”韩利听罢,深觉言之有理,遂与姜耕携手来到衙门大堂,传来吏曹、户曹、礼曹、兵曹、刑曹、工曹的主事,一一传令布防,每下一道命令,都要询问一下姜耕的意见,给足了姜耕脸面。
在弘农郡积极备战的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燕都刚刚完成了秦王燕明的封王大典。其实在今年春燕昭就下达了为燕明封王的册书,只不过一直被门下省封驳。经过大半年的拉锯战,燕明的封王诏书才被三省勉强通过,这还是内阁在中间不断调停,利益受损最大的并州金氏的家主金戈空开上表赞同燕明王并州的情况下。原先燕昭的封王方案是封晋王,王并、冀二州,都邺城,立宗庙、设朝廷,赐天子车驾,服明黄,十二旒冕,持节都督并、幽军政。
最先被三省反对的是封号。从秦中期开始,太子被立为储君之前封晋王几乎成了惯例,因此千余年来,晋王都被认为是王爵之中最为尊贵的封号,第二尊贵的是秦王的封号,第三尊贵的是齐王的封号。燕明作为先帝的亲子,在位的皇帝的亲弟弟,本身已经是离皇位最近的那个人,未来的储君最需要防范的存在,怎么还可以被授予只有储君才可以享受的封号,这对于坚持君臣大义的那群士大夫来说简直是作乱,简直是造反,因此诏令一出,群情激奋,劝谏的奏章雪片般飞向燕昭的案头,甚至有人血书死谏。闹到最后,更是有御史闯宫,一直闯到燕明的书房,指着燕明的鼻子破口大骂,还威胁说燕明如果不辞谢晋王的封号,将会被当成乱臣贼子背负千秋万代的骂名。
然后就是封地。同样是秦中期之后,诸侯王的封地就很少跨州连郡,但是燕明的封地不但地跨两州,而且这两州里面并州是大燕最大的骑兵兵源地,冀州掌控着中原与河北之间最重要的交通要道。这样两个重要的地方被掌控在诸侯王的手里,怎能不让京城的文官老爷们提心吊胆。因此在封地一事上,连一向保持中立的内阁都站队士大夫一方,明确表示强烈反对。
之后是设朝廷。自秦初分封天下诸侯,郡国并行以来,诸侯王就一直是有财权无治权具体表现就是王国不设属官,不立宗庙。而现在秦王竟然要立宗庙,设朝廷,把并州变成名副其实的秦王国,这在内阁和外朝的官老爷们看来,是名副其实的取乱之道。甚至就连远在北方边境的金戈、燕瑞都公开上表反对,坐镇洛阳的苏玉庭虽然没有公开上表反对,但也以书信的方式为燕昭陈明利弊,劝燕昭不要以实权恩赏诸侯王。
天子车驾、明黄服饰和十二旒冕则是被御史和朝中清流攻讦最猛烈的部分。天子车驾和十二旒是天子特权;明黄色是储君才能用的服色,统统赐给一个诸侯王,这是要“废君臣纲常,乱上下尊卑”的节奏。
总而言之,燕昭下的这份封王策书就是一份大号的箭靶,成为了几乎所有朝臣攻讦的对象。在前一两个月,内阁还试图说服燕昭收回成命,并且同时还在皇帝和朝臣之间苦心孤诣地勉力维持着即将破裂的君臣关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