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五、名士的悲歌 (1 / 2)
唯才是举的曹操,对于士大夫阶层,是既委以重任,又加以提防,一方面他是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对于不能为他所用的人才却毫不留情心狠手辣,即便是同乡或朋友也不例外。
公元193年,时任兖州牧的曹操就诛杀了名士边让全家,结果捅出一个大篓子。边让,兖州陈留人,和陶丘洪、孔融齐名,大将军何进征召他出仕,孔融、王朗争着递名片要和他交朋友,曹操的偶像蔡邕也几次给何进写信盛赞边让的才华,官至九江太守,后来天下大乱辞官回家。汉末宦官集团和士大夫集团的恩恩怨怨,让边让天然的从骨子里看不起这个大太监的养孙(曹操真的心里苦,曹腾至少从历史的记载来说不算坏),平日估计也没少鄙视和挤兑曹操,被曹操灭门,直接导致原来的合作伙伴陈宫在曹操率军二征陶谦(194年)时暗地结连吕布袭击兖州,此后混战两年有余才再度收复兖州。后来袁曹混战,“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陈琳自然也不会放过借机数落他的机会,称这一鲁莽举动“士林愤痛,人怨天怒”。而刚直的陈宫,至死也不肯原谅曹操。
诛杀边让导致的严重后果,让曹操以后在处理与士大夫集团的矛盾上要相对隐忍许多。
祢衡,字正平,这是一个狂人,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当初怀里揣着一张名片到名流云集的许昌游学,对当时的一些所谓“名流”不屑一顾,迟迟不肯同他们结交,以至于名片上的名字都摩挲得模糊不清。有人建议他去结识陈群(汉末名士“颍川四长”陈寔之孙)和司马朗,他说我不跟杀猪卖肉之人为伍。别人问:“那荀彧和赵融总可以了吧?”他说荀彧可以凭借他那张俊脸蛋去吊丧,赵融大肚子,可以去管理厨房。狂人的眼中只有狂人,只欣赏孔融和杨修,认为其他人不值得一提。
与祢衡身为忘年交的孔融几次给曹操推荐这个年轻人,曹操也想见见,结果祢衡装病不去,而且还经常大放厥词,曹操是一肚子不痛快,但是因为祢衡有才名,也没犯啥特别严重的错,所以也不好杀他。既然杀不了,那就想办法折辱一下吧。就以祢衡擅长击鼓为由安排他做个鼓史,同时安排了许多人来围观,想让他当众出丑。结果祢衡一曲《《渔阳》技惊四座。按规定鼓史表演前要换衣服,所以察言观色的官吏就指责祢衡没换装,祢衡听后,大庭广众之下脱个精光,若无其事的换上制服,再度击鼓,完事扬长而去。曹操只能讪讪的说:本想羞辱这小子,结果反而让他给羞辱了。
孔融都看不下去了,上门规劝他,而且还在曹操面前打圆场,拍胸脯保证祢衡会前来谢罪,结果祢衡坐在军营大门口敲打着手杖很有节奏感地喷了曹操一个狗血淋头。**的曹操,派人把他押送给刘表使唤—惹不起我还躲不起么?我不好直接杀你,那我就借刀杀人。
到了刘表那祢衡也没见啥收敛。有一次刘表和门客们给朝廷写奏章,绞尽脑汁吭哧吭哧半天好不容易完工,正在讨论哪里有措辞不太合适的地方呢,出门办事的祢衡回来了,看完直接把竹简给砸烂。然后拿过刀笔和竹简,很快就重新写好一篇,文辞让刘表“大悦”。但是刘表对祢衡这张喷子嘴也**,眼珠一转,又把祢衡转手送给了江夏太守黄祖。为啥送给黄祖?因为黄祖是个暴脾气。
起初的日子大家总是其乐融融。黄祖的大儿子黄射同祢衡出门遇见一块蔡邕所作的碑文,回家后后悔当时没能誊抄下来。祢衡又秀了一把,当场默写出来,黄射不敢相信,派人核对,发现一模一样。后来黄射得到一只鹦鹉,请祢衡来一首,祢衡挥笔而就。懂音乐,善辞赋,博闻强识,才子是真才子,可惜就是太狂了。没多久,祢衡再度开喷,黄祖说你别说了,消停点吧。结果祢衡盯着黄祖的眼睛,说:“死老头,你说的什么鬼话?”无奈的黄祖让人把他架出去,祢衡身不由己被拖出去,嘴巴却没闲着依然骂个不停。黄祖是个大老粗,被数落得满脸通红的大老粗脑门一热,直接把祢衡拉出去砍了,时年二十七岁(173-198)。严格来说,祢衡不算曹操杀的,他只是个始作俑者。但是祢衡的行为方式也很奇怪,既热衷秀才华,却又不肯收敛性格,也许,真的只有孔融、杨修能够理解他罢。
桓邵,春秋霸主齐桓公后人(以“桓”为氏纪念齐桓公),和曹操是同乡(安徽怀远县人),也许是看不起曹操的出身还有曹操老爹花钱买官的做法,辱骂曹操,后来曹操得势桓邵逃到交州(今天的广东广西一代,也包括越南部分)避难,208年,曹操派使者授意交州刺史追杀。桓邵自首,跪在院子里求饶,曹操不以为然:“跪下就能免死么?”照杀不误。
孔融,字文举,建安七子之一,山东曲阜人氏,孔子第二十世孙。十岁那年拜访名士李膺,门庭若市的李膺只见名士和亲戚。十岁的小P孩,眼珠一转,对守门人通报说:“我是李君亲戚。”李膺见到后很纳闷,没见过这个亲戚啊。孔融回答:“从前我祖上孔子曾经和您祖上老子学习周礼。所以,咱们是世交啊。”在场的人都夸孔融。有人却不以为然,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却未必。孔融反唇相讥:“想必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了!”对方面红耳赤。
河南尹何进即将升任大将军,上司杨赐(杨修祖父)委派孔融上表祝贺,结果半天也没见通报,孔融火大,直接把拜名帖夺过来撕碎,扬长而去。气得何进要派剑客去追杀孔融,被幕僚劝阻。
董卓专权时期,孔融经常为了朝政据理力争,怀恨在心的董卓授意三司(太尉、司徒、司空)举荐孔融去黄巾军最猖獗的北海郡担任国相。孔融到任修筑城邑,设立学校,引导社会风气,聚拢人心,稳定时局,一度干得不赖。但是最终因为黄巾军势力过大,被围困几个月之后,失败的孔融仓皇单身出逃,和刘备一样,老婆孩子都扔了。
后来汉献帝有一次召见郗虑和孔融,献帝就问:郗虑这个人咋样啊?孔融回答:懂大道理,但不懂变通。郗虑直接反怼:你懂,就你懂,你把个北海治理得一锅粥,你的权变在哪呢?然后两人就互相揭疮疤论短长,闹得曹操专门安排路粹代为写信调停。
曹丕娶袁绍的儿媳妇甄氏为妻,孔融写信给曹操: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为妻。曹操很纳闷,书上啥时候提过这事儿?就请教孔融。孔融回答:看现在人的做法推算,古时候应该也是这样做的。借机挖苦曹操屠(邺)城的做法,因为史书记载武王伐纣,朝歌城“血流漂杵”。
公元204年,曹操消灭袁谭后就想恢复九州制。看出曹操野心的荀彧明确表示反对,建议等天下大定后再考虑这件事;而孔融则以退为进,表示既然要恢复古制,就索性彻底点,先划出方圆一千公里作为皇帝的地盘,其他的你们再分。曹操只能作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