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道求贤令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四、三道求贤令
        和洽是豫州汝南人,袁绍在河北起兵,派人回汝南老家招揽士大夫,作为同乡的和洽却认为冀州是四战之地,袁绍能壮大却未必能持久,带上亲戚故旧投奔了割据荆州的刘表,“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和洽本人是一个并不急功近利,能够预判未来形势未雨绸缪型的人才。

        曹操对和洽的观点深以为然,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天他就旗帜鲜明地发布求贤令,并明确指出:明扬仄陋,唯才是举。他表示能自古以来建功立业离不开贤能人士的佐助。如果人才必须廉洁,齐桓公就无法称霸了;而像孟公绰这样的,虽然个人品行不错,却只能做个家老,而无法在危难之际发挥作用。他敦促你们要努力帮我察荐啊,那些穿着粗布衣服却有真才实学的,或者有才能名声却不太好的人,都推荐给我,我都要。曹操这道求贤令无疑是对崔、毛二位东曹掾的敲打,出身不好没问题,名声不好也没关系,“才能”才是第一标准!

        其实在发布这条求贤令之前,曹操已经在这么做了。他有个关系不错的同乡兼部属叫丁斐,爱占小便宜,平日里估计还有受贿行为。有一次他看到自家的牛毛色差又瘦弱,就玩了个偷梁换柱,把官牛和自家的牛给倒换了。结果让人给告发,盗窃军用物资的老丁被免了官。有一天曹操在路上遇到了丁斐,就喊着他的字打趣他:“文侯,你的官印呢?”丁斐是个不乏幽默感的人,在同乡面前也比较能放得开,回答说:“我拿去换大饼了。”既回答了问题,又借机哭穷,淡化了错误的严重性。曹操笑着对随从说:“毛阶几次要严惩他,我都打哈哈糊弄过去了。这丁斐呢,就好比看善抓老鼠的狗,虽然偶尔会偷吃东西,但是却能帮我看住仓库呀。”没多久就让丁斐官复原职了。再比如陈矫,原本姓刘,过继给自己的舅舅改姓陈,结果又娶了本族的刘姓女子为妻,一直很受非议。曹操很欣赏这个人才,他曾专门下令公开表态:礼教风化问题,建安五年以前的不许再追究;谁再揪住建安五年以前的破事不放,同罪惩处。

        那么,和洽、曹操对廉洁作为选官标准的非议是因为他们爱好锦衣玉食么?恰恰相反,和洽本人非常廉洁,曹丕称帝后,他还穷得靠卖地维持生活;而曹操也不在意物质享受,全家吃饭一个肉菜,屋内的帷帐屏风落满补丁,盖的被褥絮都散了还在用。女儿出嫁前基本都没用过香薰,嫁给献帝的女儿因为皇家规格终于可以享受一把了,还被吐槽恨不得执行以前的禁香令。而他的同事尚书令荀彧就很喜欢熏香,坐过的地方,三天香味不退。

        公元214年,曹操再度颁布《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他表示品德和才能不必强行挂钩,品德高尚未必能有作为,而有作为之人品德未必好,苏秦、陈平德行有亏,但是却建立了不朽功业。不能因为一个人有缺点就抛弃不加任用。这第二条求贤令已经不止针对出身和廉洁与否推倒不论了,而是更加宽泛。

        如果说前两道求贤令还是对儒家名教的敲敲打打,公元217年的《举贤勿拘品行令》则无疑是振聋发聩。曹操旁征博引,列举大量名人为例:伊挚、傅说出身寒微,韩信、陈平名声不好,吴起杀妻求将,母死不守孝,但是都成就了不朽功业。在此基础上,曹操剑走偏锋大声呼吁:出身品德啥的我都不在意,哪怕不仁不孝,只要你有才能,到我这来,我照单全收!我会根据你们的才能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作战果敢的做将军,有治国才能的当太守。

        从廉洁不必作为选拔标准—品德和才能可以分开论—什么都不管,只论才能,至此,终于唯才是举。究竟是什么让曹操如此希冀,或者摆出求贤似渴的姿态呢?我们来看看这几年曹操的一系列运作。

        赤壁之战后,曹操意识到曹、孙、刘三足鼎立成为既定事实,且将长期存在。为了长治久安,曹操效法战国乱世各国延揽人才的做法,适时颁布第一条求贤令。

        公元212年,天子下诏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是个什么待遇呢?普通臣子见皇帝,首先在宫门外面候着,然后司仪汇报“某官张三求见”,皇帝同意后,张三取下佩剑脱了鞋子,弯着腰急步入殿。议政的时候,皇帝想起什么事了要招呼张三,可以直呼姓名,比如“张三啊,朕让你挑选的妞送来了么?”曹操的待遇就大不一样了,司仪官汇报的是“丞相求见”,皇帝同意后曹操可以穿着鞋子挎着剑大摇大摆直接走进去,皇帝问起选妃的事,得说“孟德,朕让你挑选的妞送来了么?”这一般是权臣或极受信任的大臣的待遇,比如袁绍曹操们当年起兵反对的董卓,再比如后来的司马懿父子、桓温等等。

        公元213年正月,身为冀州牧的曹操依托古制,重新划分九州,通过此次行政区调整,大大扩充了冀州的版图,壮大了自身实力;

        5月,曹操受封魏公,加九锡,建立魏国,定都邺城;

        7月,建立魏国的社稷宗庙。为了安抚许昌的汉献帝,曹操将三个女儿打包送给傀儡皇帝,当起了国丈。

        元216年,曹操进爵魏王。

        可以说,赤壁之战后的曹操,一直在挑战汉室权威,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野心勃勃的他为后来的曹魏代汉有条不紊的做准备工作,不可避免的将和先前的一些合作者出现裂痕,甚至渐行渐远,比如荀彧,比如崔琰等等,其中荀彧就因反对曹操称“魏公”忧愤而死。

        曹操这么跟名教叫板,其实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汉灵帝宠信十常侍导致朝纲混乱,曹操的祖父曹腾就是太监(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太监皇帝—魏明帝曹睿在位期间追封的帝号)虽然名声不错,但是曹操的宦官集团出身(没法子,投胎时候就注定了)历来为士大夫阶层所不齿。陈琳的讨曹檄文就直接骂他“赘阉遗丑”,让曹操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后来击败袁绍俘虏陈琳后还不忘问他:你骂我也就罢了,干嘛还把我祖宗也给带上了?再比如曹操一直想结交南阳宗世林,结果宗总是不理他。后来曹操位至三公总揽朝政了,写信问他:“现在咱俩可以交朋友了么?”得到的答复是:松柏之志犹存(看不起你就是看不起你,你官再大地位再高也看不起你)。

        当然,骂名啊,鄙视啊,这些对于讲求实用主义的曹操来说都不算大事,比如陈琳曹操就委以重用;而曹丕兄弟每次拜见宗世林,也总是礼数倍至恭恭敬敬。三发求贤令,更重要的目的和意义是打破士大夫阶层对官员选拔的垄断,给庶族出身的中小地主阶层提供上升渠道,笼络人心。

        另外,我们也许还不该忽略公元217年的这场大瘟疫。建安七子,除了孔融被杀(208)、阮瑀病逝,其他五人王粲、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全部于这一年病逝,随军出征的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因为下基层分发医药给士兵也感染去世。

        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也就难免曹操大喊:德不德我不管,是人才我就用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